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以坚韧面对逆境 用文字传递希望

2025-03-28 10:11:00     阅读量:0

近日,人民网评论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蒋萌,受邀参加《最美中轴线》节目,与众人一同探寻北京地坛的历史文化底蕴。北京地坛的国槐树下,轮椅上的蒋萌仰望着树冠间斑驳的光影。节目中,他指着两棵被称为“余华的朋友铁生”和“铁生的朋友余华”的国槐,轻声说:“这两棵树是余华和史铁生的读者们认养的,也是对他们友谊的一种肯定。”它们枝繁挺拔,屹立风中,见证着史铁生与余华的深情厚谊,也寓意着生命的坚韧不拔与生生不息。

对蒋萌而言,《我与地坛》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把打开生命困局的钥匙。当因罕见病失去行走能力的他,第一次读到史铁生的文字,“他写‘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既有晦暗又有光明的意蕴特别契合我那时的心境。”蒋萌回忆道。疾病带来命运的戏剧性转折,让他对史铁生笔下“向死而生”的命题有了更痛切的领悟:“‘向死而生’更多是一种结果的体现,真正考验人的是过程,想要活下去往往要靠自己。可能迈出第一步很艰难,但必须有勇气走出第一步,要往前走,才有可能迎来曙光。”

再读《我与地坛》,蒋萌感受到史铁生笔下充满一草一木的温柔,对地坛公园在生态保护与城市功能间如何平衡,他也有自己的看法。“地坛中有很多古树,它们见证了历史变迁,除了园林绿化部门、公园方面的努力,现在有更多普通人愿意认养古树,这就是一种生态保护。现在城市中经常强调‘留白增绿’,打造郊野公园、保护湿地、植树,其实就相当于保护城市的一块块‘绿肺’,在绿化提升的同时也为大家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可以健身锻炼,放松身心。”蒋萌说。

在蒋萌的散文集《生命是劫后重生的奇迹》中,他用“逐渐‘涅槃’”形容这种转变。史铁生用笔尖在稿纸上刻下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条从绝境通往星空的绳索。这种精神传承,在蒋萌的地坛书市讲座中得到具象化呈现。缺少灵感时,他总爱去地坛坐坐,那里每一个角落史铁生几乎都去过。轮椅轧出的车辙早已消失,但文字构建的精神地标永远矗立。

从地坛向南延伸的北京中轴线,在蒋萌眼中是承载历史的有形之物。比如北大红楼,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的历史见证地之一;再比如天安门,人们去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是对国家的认同,是对民族昌盛的渴望,也是一种爱国精神的体现,激励我们继续向前。

蒋萌提到在他的成长与写作过程中,北京精神对他的激励始终贯穿其中,他把“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理解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蒋萌认为,“北京精神中的‘爱国’不仅是宏大叙事,更体现在每个人都像螺丝钉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好好工作,进而汇聚成一种正能量,落实到行动中。”

蒋萌说:“北京精神中的‘厚德’,就是做人以德为本、以德为先。写作同样如此,只有出于本心,心怀正能量,才能写出充满光明的好作品。”

蒋萌将北京精神中的“创新”与“包容”融入生活实践。他提到:“创新往往是克服困难,跳出舒适区,不断进步。无障碍设施建设给残障人士出行带来的便利:地铁站的坡道、交通枢纽的语音导航、公共场所的低位服务台,正是‘包容’一词的写照。”

采访结束时,蒋萌转动轮椅面向太阳。麻雀在枝头叽叽喳喳奋力叫着,他忽然想起《我与地坛》中的一句:“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28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