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明:人文学术的意义|文史哲
编者按
面对人工智能一日千里、学科化知识松散支离、社会结构急剧变迁的当下,人文学术如何直面人类精神生活及社会生活的深层次问题,以危机激活生机?前段时间,中山大学于近几十年来首次召开了“中山大学文科发展大会”。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陈少明教授,在会上作了“人文学术的意义”发言,对此一问题有精彩回应。今将发言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位于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的中大图书馆学人文库 视觉中国供图
我要讲的题目,“人文学术的意义”,其实是一个命题作文,也是一道难题。因为我学过哲学、学过历史学,但没有学过人文科学,人文学术不是一个单一的学科。对我这种说法,可能大家会说,学自然科学也这样呀,也是学数学、学物理、学化学,不会学“自然科学”。但你很难想象,我们会请一个老师来这里讲自然科学的意义。这份“荣誉”好像是专门留给人文学术的。如果需要在这里讲自然科学的意义,那很可能是出现了什么问题。但说到人文学科,大家就觉得是应该的。为什么?因为这是人文学术边缘化的时代,所以需要强调人文学术的重要性,哪怕在大学也不例外。这也是一个高难度的任务。
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意义,我想把问题缩小,集中在人文,就是狭义的文科来说几点看法。
壹
首先,关于人文学术的主题,大家知道的,就是讲人。但人不仅是人文学科的课题,自然科学也研究,社会科学也研究。自然科学研究身体,社会科学研究关系。那人文学科研究什么?研究的是人的精神。因为人和物不一样,物的运动是一种自然因果现象,这种因果现象中没有意志,没有意图的作用。可人不是,人的所有的行为、正常的话都是有动机的。所以在人文学科里面,原因、动机还有理由是需要区分的概念。动机是内在的原因,但不是理由,把动机正当化就需要理由。区分这些概念的不同是人文学术研究的入门。人比物要复杂,因为人有激情,而且会算计、会伪装,所以研究人比研究物难度要大很多。我们既要研究个人意图,又要研究这种可能互相冲突的个人意图如何汇成一种公共价值或观念。所以,简单来说,我们研究的是世界观的问题。
贰
其次,就是人文学科的主要知识形态,并不是命题知识。什么是命题知识,就是我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常要讲的各种定理、原理、公理此类表达。人文学科在这方面,即使有人说它做的是这一类东西,也不要太当真,因为与上述两类科学不可比。最主要的,若人文学术真有形成我们所谓的终端知识,则大部分是叙事,即文学、历史学所讲的故事。因为讲故事是我们对人跟世界情景的摹状,它会激起人情绪的反应,有了这种反应,才会改变人的思想。
当然,故事之外或之前,我们还有很多基础知识不是叙事的,但它也会有自己的特点。比如我们的学术论文不是写实验报告,它需要修辞,同样的观点有不同的写法,这就叫作“做文章”。这个“做”的过程与对读者或听众的反应的想象连在一块,论述是需要策略的。论证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要真正说服人,不是仅靠“证明”就能达到的。这就要求人文学科的知识表达必须有个性,这个性说好听点就是要体现创造性。这个创造性要求我们的学问大部分并不等同于单纯“解题”这样的工作,不是说有个公理、设定对象,然后再给定条件,把结果推导出来就可以了。
那人文知识的用途在哪里呢?用途就是去丰富甚至改变人的思想。我们都知道,知识不仅是人文学科,一般我们说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不同类的知识,功能不一样。自然科学的知识之所以表现它的力量,是因为它能转化为技术,通过技术能做成各种各样可供我们使用的产品。我们普通人不需要理解那个知识,不必了解那个生产过程,只要有那个产品,那么这个知识就兑现了,或说实现了它的价值。那社会科学如何起作用呢?社会科学是转化为政策、社会制度。变成制度以后,我们不一定都理解为什么要创立这种制度,但它规范我们的行为。我们不一定了解具体的税收制度或者专利制度,但在这些制度的规范下,我们就相应行动、生活。可是人文学科不是,它不借助于其他中介,它必须直接影响人。必须影响人也就是说它的知识作用点,就是每个人直接去阅读、倾听它,领会其意义。如果没有,那这个知识就不起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科学要诉诸资本,没有资本就无法转化为技术产品;社会科学必须要借助权力,有权力它才成为制度。人文学科不是,人文学科就是必须说服人、打动人,如果不说服人、不打动人,它什么意义都没有。大家平时说人文学科,经常说它没有意义,或者说没用,究竟“没用”是在什么意义上说呢?这不是说它对国家或社会没有意义,而是说研究或创造这种知识的人,不能直接用它来换钱,不能直接兑现为经济价值。其实,很多社会科学知识,还有自然科学中的纯理论也不能。但也不能一概而论。那些终端变成故事,通过小说、电影、戏剧传播的作品,即使在赚钱的意义上,它也是有用的。
不过,大学文科主要不生产这类人文知识。另一类是学术知识,虽然它需要直接让人接受,但是接受者必须要有一个较高的知识水准,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具备这样的接受能力。另一个问题,它不是我们生活中刚需的知识。意思就是,这种知识早一点或迟一点掌握,对非专业人士来说似乎都没有关系。这样一来的结果,就使得人文学科几乎没有形成经济价值需要的资源稀缺性条件。这种对创造者无利可图,但对社会生活尤其是思想生活有价值的知识,就类似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就是像航标灯、路灯啊,大家都要用,可是没有人会给你付钱。那怎么办?又不能取消,那只有政府代表公共利益来投资。文科大部分就是这种需要政府或大学投资的知识产品。知识与财物不同,财物越分享分量越小,知识越分享力量越大。
发挥文科知识的作用,很重要的途径当然就是通过教育和传播。讲文科教育,我们很容易把它理解为“对学文科的人的教育”。其实不是,它最根本的目标,是所有的人。因为它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做文科的人所面临的问题,所以要传播给所有人。这就是为什么通识课中,文科的课程相对会比较多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文科知识的书,通常情况下销售会比较广的原因。
要提供一种公共产品,考虑到需求者也是有选择的,你就必须有创造力。一种文科的知识,或者思想学说,如果它有影响力的话,它对提高学者的名望、塑造这个学科的形象,包括提高创造知识的人所处的大学的声誉,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我们今天说到某一些大学,说它们很厉害,都是因为它们有传统。有传统就是能说它们出了什么人物,做了哪些事情。
提高大学声誉的重要性,说抽象好像没有什么意义,我们可以把它说得俗一点,那就是其招生和募捐都要靠大学自身的声誉。就这一点来说,投资文科的知识,是一个低投入、高回报的事情。
文科知识的特点,就导致了我们在对它进行评价时,必须放宽时间的尺度。因为我们的知识对错或者优劣,没有理工科那种可判决性实验来衡量。如果有被接受的要求,我们主要是靠“说理”,当然哲学论说中有比较特殊的“思想实验”,类似于伽利略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思想设计与推论。这里暂不详细展开。
从改变一个观点,到改变文化、改变社会,它其实是一个慢慢的推进的过程、一个发酵的过程。一种重要的思想,如果它慢慢发酵成型了,它就会影响社会,乃至于成为变革社会的力量。在欧洲的历史上如此。在中国的历史上,比如说新文化运动,我们也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情况,它不是纯粹的以技术推动从而解决问题。而一旦一种观点形成,然后有了影响,不断被大家征引、传播以后,它就成为经典。一旦成为经典以后,它就不容易衰退。所以文科钻研者要读经典,理工科不用读那么多的经典,道理就在这个地方。我们对于文科成绩的期待,需要耐心。它是一种长线投资。
叁
最后一点,就是谈未来。未来挺难讲,因为我们的未来充满着压力。现在已经压力很大了,我们经常说精神问题,精神压力大,这是我们所有人都能体验到的。
人文学科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要在精神上“解惑”,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我们的高科技带来各种各样令人迷惑的现象,虚拟实在也好,寿命延长也好,都有无限复杂的问题。“虚拟实在”导致了哲学家以往说的真与假或者真理成为可疑的问题。如果在一个虚构的环境中,你的活动是实在的、有意义的,那么我们的真跟假的意义的区分就有问题。如果一个人身体在一个地方,而你的意识却生活在另一个地方,那么我们的身心究竟是如何统一的呢?如果我们的寿命从平均60岁到80岁再到120岁,这个寿命不断延长的结果,不仅是寿命本身的延长,还会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的变化,甚至很可能使家庭本身成为一个问题。所有这些都是人文学科要面对的。
但是我想说,我们对人文学科还有一点点可以不那么悲观的地方,就是因为人文学科的价值兑现不需要通过资本,也不一定要通过权力。这样,我们的创造性的机会其实不需要太多的外在依赖,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因为我们强调人文学术重视特殊性,强调它的类似于艺术的创造,那么在AI盛行的时代,对人文学术反而是有利的。因为只要是解题的事情、工作重复的事情,AI都能完成,但创造性的事情,未必是这样。也就是说,人文学术有可能没那么容易出局。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它也有它的优势。中山大学几十年来首次召开文科发展大会,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做文科的人高兴的事情。我对中大,对我们的未来充满期待!

原文刊载于《羊城晚报》2025年5月2日文史哲版
(作者是中山大学人文学部主任、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文字整理:何擎宇、潘玮倩)
- 本文分类:实时讯息
- 本文标签:人文学科 知识 文科 人文 学术 意义 自然科学 中山大学
- 浏览次数: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5-05-02 08:55:00
- 本文链接:https://m.qckvzv.cn/news/2K6WeNavq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