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落泪反折射中国制造业蜕变与比亚迪范式
来源:小拉车
在3月30日央视《面对面》节目中,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谈及中国制造业发展时数度哽咽,提及参观比亚迪工厂后,直言“这是一代人的骄傲”。他对中国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剖析,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共鸣。

全球价值链重构中的中国制造跃迁路径
朱民在访谈中指出,中国制造业的蜕变是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积累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前20年,中国以“最便宜”立足全球;后20年,以“物美价廉”赢得市场;而未来20年,中国将凭借“又便宜、又好、又科技”重塑全球产业格局。他以比亚迪为例,强调这一蜕变的背后是技术突破与工程师文化的深度融合。

朱民教授对制造业发展的三次代际划分,揭示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动态演化逻辑:改革开放初期以劳动力要素禀赋切入全球代工体系;新世纪初通过供应链网络优化实现规模经济效应;当前正通过技术要素重构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这种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型,在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中得到典型印证——企业通过掌控三电系统、智能驾驶、车规芯片等核心技术节点,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的自主可控生态。
工程师红利驱动的生产要素禀赋升级
“中国最大的资源是几千万工程师。中国工程师的厉害,非常的了不起!”朱民在提到比亚迪时感慨道。他认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离不开工程师群体的智慧与坚守:实验室里上千次的反复尝试、产线上毫米级精度的打磨锤炼、技术团队将“不可能”变为可能的执着,共同构筑起中国制造的护城河。

中国制造业的要素结构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数千万工程师群体形成的新型人力资本,正在替代传统人口红利成为核心驱动力。比亚迪案例显示:研发人员占比超15%、累计专利4.8万件、研发投入强度达6.9%等数据,标志着企业竞争要素从劳动力成本转向技术创新能力。这种生产要素禀赋的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实现三个维度突破:技术研发的密度提升、质量精度的量级跨越、产品迭代的速度革命。
全球产业治理格局的重塑动能
比亚迪的崛起折射出中国制造业组织模式的深层变革:其一,构建"技术研发-工程转化-产业应用"的闭环创新体系,将基础研究(如电化学材料开发)与工程创新(刀片电池结构设计)深度融合;其二,形成"纵向整合+横向协同"的产业生态,通过自建半导体、储能系统等关联产业实现技术协同效应;其三,打造"国内超大规模市场-全球技术标准输出"的双循环机制,其欧洲市场定价权突破即是明证。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突破30%的临界点,标志着全球产业权力结构的根本转变。以新能源汽车领域为例,中国已形成包含7大产业集群、32个关键环节、4000余家核心企业的完整生态体系。这种产业控制力的提升,推动全球竞争规则从"成本效率导向"转向"技术标准主导"。比亚迪的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e平台3.0架构等创新,正在重构汽车工业的技术范式与价值分配体系。
当前,中国制造业的蜕变已超越单一企业或行业层面,正在全球产业版图中构建新的坐标系。这种变革既体现为微观企业创新能力的量质齐升,更反映在宏观产业生态的系统性重构。未来二十年,随着数字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中国有望在智能电动汽车、工业机器人、高端装备等领域形成具有全球引领力的创新集群,为世界工业文明演进提供新的范式选择。
- 本文分类:实时讯息
- 本文标签:全球 产业 中国制造业 比亚迪 中国 技术 工程师 禀赋
- 浏览次数: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5-04-06 20:31:00
- 本文链接:https://m.qckvzv.cn/news/3LwJd4z0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