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的图书馆,“长”在城市里
早上八点半,正在备考研究生的钱女士跟着人群涌入位于张家港文化中心的图书馆。“这里的学习磁场能自动屏蔽拖延症。”她说,升级后的图书馆成了她每日复习的固定场所。
在快节奏生活与数字阅读的冲击下,身边的图书馆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蝶变,以“跨界”与“破圈”的姿态,让书香浸润城市的每个角落。

从“藏书阁”到“共享空间”
重塑文化空间价值
走进改造后的张家港市图书馆,满目温馨,综合借阅室错层设计与沉浸式私密阅读卡位给予读者舒适体验。自修室内还有4个封闭研讨空间可供小组学习。在这里,“e人”“i人”都能找到自洽的空间。

一楼少儿亲子阅读,以家长和孩子为主,二楼报刊阅览室内集中了老年读者,三楼的自修空间备受年轻人青睐,图书馆成功晋级成了“全龄共享”的新空间。每逢寒暑假高峰期,图书馆门口就会排起长队,单日入馆量可达7000人次,这里成了市民“充电”的首选。
空间价值的提升不仅在于环境的迭代更新,更源于对文化运营与美学设计的深度融合。位于保税区的金港文化中心图书馆凭借“文化+美学”的设计理念在社交平台上频频出圈,很多人惊叹:“没想到乡镇上都能有这么美的图书馆。”将服务功能与艺术表达深度融合,这方在城乡交汇处生长出的文化绿洲,斩获了全国“百佳公共文化空间”荣誉。

在数字化浪潮与终身学习需求交织的新时代,公共图书馆正以创新姿态“有机生长”,既保持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普惠底色,也成了城市中兼具功能性与人文温度的“第三空间”。
从“知识仓库”到“社交客厅”
重构城市精神版图
在物理空间焕新的基础上,服务模式的革新进一步拉近了图书馆与市民的距离。传统图书馆“等读者来”的模式已不适应需求,图书馆必须主动融入市民生活。为此,在2024年,张家港市图书馆推出“方寸之间”阅读联盟项目,通过“图书馆+”模式,将书香元素植入咖啡馆、民宿、艺术空间等社会场所。凤凰镇双塘村“柒月小筑乡村艺术空间”通过引入图书馆资源,升级为集阅读、展览、教育于一体的社区文化综合体,并入选江苏省“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025年度重点打造名单。家住附近的居民刘先生对改造后的变化感触颇深:“带孩子看展读书,就像在自家客厅。”
社会力量的参与也进一步激活了图书馆的“生长力”。在少儿图书馆,市民李逸如化身图书馆“馆长”,带领读者用绘本感受敦煌之美。这是2024年市图书馆推出全民阅读品牌项目——“市民馆长”阅读分享活动。招募到的10名“市民馆长”来自社会不同群体,通过策划读书会、真人图书馆等活动,让公众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这一创新模式不仅入选国家级“图书馆人奇妙夜”项目,更让图书馆的服务触角延伸至社区、学校和企业,形成全民参与的阅读生态。
拥有304万册藏书的图书馆正在褪去“知识仓库”的刻板印象。今年,市图书馆还把书架书展搬到了景区、企业、高校,“户外图书馆”项目用一场文化市集将公共图书馆服务充分延伸,让更多的市民看到,这里不仅是知识的容器,更是让人产生精神共鸣的“城市客厅”。
从“线下”到“云端”
升级文化服务体验
除了线下服务的拓展,张家港图书馆还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打破阅读的时空界限。2021年,“无证借书”模式上线,市民通过电子读者证即可在全市自助设备自由借还;同年推出的“张图网借”平台,联合邮政物流打通借阅“最后一公里”。全职主妇赵女士是“张图网借”的忠实用户:“线上借书、送书上门的功能,对我这种喜欢宅家看实体书的人来说太友好了!”目前,该平台已与苏州全域图书馆实现资源互通、纵向流动。
市民一键畅享
百万数字图书资源
企业也可共享全国科技资源
线上填写申请
免费科技查新报告12个工作日抵达

2011年,在张家港市科协的主导推动下,张家港市图书馆成立“科技查新工作站”,依托周边城市科学技术情报机构,免费为企业提供技术情报分析、专利检索等服务。自成立以来,累计完成5000余例查新报告,助力海陆重工、长城宝马等千余家企业创新发展。此外,科技工作者之家通过“益企悦”科技沙龙荟等活动,将科技服务融入全民阅读场景。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消除了阅读的空间壁垒,更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隐形引擎”。
图书馆的“静默蝶变”
既是空间与服务的革新
更是城市文化基因的重塑
它不再局限于建筑之内
而是以书为媒
成为一座“生长”在城市里的
文化生命体
来源:张家港发布
编辑:小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