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海量财经丨“冻”出来的健康:解锁现代人的水果消费新方式

2025-08-21 11:41:00     阅读量:0

海报新闻记者 李金珊 报道

八月的济南,体感温度直逼37℃,“蒸笼”一样的天气让人对一切冰凉的事物充满渴望。在健康意识高涨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一味地扑向高糖高脂的冰淇淋和冷饮,转而探寻一种更“纯粹”的降温方式——一颗颗挂满冰霜、坚硬如石的冷冻水果,成了人们舌尖上的新宠。

曾隐身于烘焙坊和果汁店后厨的冷冻水果,如今以“网红”之姿强势闯入消费者的家庭冰柜。社交媒体上,测评、攻略层出不穷;盒马等新零售品牌将其打造成独立品类,甚至开辟出整个冰柜专区。从边缘原料到消费明星,冷冻水果的“爆火”看似意外,实则这场低温革命正悄然重塑着我们的消费习惯与生活方式。

盒马为冷冻水果开辟出整个冰柜专区

冷冻水果的走红绝非偶然

对于95后白领小杜而言,冷冻水果作为“新宠”已经深度嵌入她每日的生活节奏。“一天三顿都离不开它了,”她笑着坦言。早晨匆忙,冷冻莓果与酸奶混合,或用牛奶快速打成一杯色彩缤纷的奶昔,就是一份兼具速度、颜值与健康的完美早餐。午后三点,甜品瘾发作,一小碗冷冻榴莲或葡萄便能解馋,“高颜值、低热量、零添加”的优势碾压传统冰淇淋。晚上小酌时,冻硬的杨梅或蓝莓投入起泡酒中,瞬间化身天然冰球,不仅冰镇饮品,更让酒体沁入果香,口感层次远比普通冰块来得丰富有趣。

社交平台截图

这类场景正席卷都市年轻人的生活。社交平台上,“冷冻水果避坑指南”“神仙吃法”等内容频出万赞爆款,评论区化作大型经验交流现场。用户既分享“冻香蕉媲美冰淇淋”的成功,也不讳言“冻西瓜变成冰渣”的翻车。这种强互动与高参与度,形成独特的“种草-反馈-共创”生态,不断推高话题热度。

冷冻水果的走红绝非偶然。盒马近日发布的《十周年消费趋势洞察》指出,“新鲜、健康、悦己”已成未来消费三大方向——而冷冻水果恰是这三者的低温结晶。它借工业速冻锁住水果的巅峰风味,以无添加特质成为健康冰淇淋替代品,并凭便捷与多场景适用性提升消费愉悦。

从“时令争鲜”到“全年无休”的冰冷科技

消费者拿起的那袋冷冻水果背后,是长达数年的复杂供应链布局与持续优化。

“小众品类的增长,往往源于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隐形需求’”,盒马全国水果采销负责人禅馋点出关键。传统水果消费存在诸多痛点:鲜果易腐、处理麻烦、季节限制强、单次食用量难控,尤其对独居或小家庭而言,“买多了怕坏,买少了不值”是常态。冷冻技术直击这些痛点:它不仅实现“开袋即食”的终极便利——免洗、免切、免等待,更打破水果的时空限制,使消费者冬天能尝到盛夏的荔枝,北方可享用南国的芒果。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这背后支撑的是盒马遍布全国乃至延伸至海外的供应链网络:8个供应链中心、超300个直采基地、8个物流中转仓。但仅有这些还不够,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冷冻技术本身的迭代。

“冷冻水果并非旨在替代或超越鲜果,而是为了拓展消费场景,满足多样化的需求。”禅馋指出,并非所有水果都适宜冷冻;团队会优先挑选果肉细腻、高甜度的品种,如芒果、香蕉、榴莲、荔枝、杨梅和葡萄等,这类水果经冷冻后更能保持原有风味与质地。

盒马推出的冷冻释迦果肉

针对“后熟型水果”的特殊性,禅馋以释迦果为例解释道:“它在未成熟时果皮青绿、外观漂亮却不能食用,等到真正熟透、进入最佳风味期,表皮却容易发灰发黄,容易被误认为不新鲜。”为此,盒马开发了冷冻果切产品——在果实达到口感巅峰时去皮取肉,既规避了外观带来的误解,也延长了可食用期限,让消费者直接享受到稳定成熟的风味。类似如木瓜、芭乐等后熟型水果,也通过这项技术解决了“生熟不均”和“熟果不耐储运”的难题。

此外,冷冻技术也用于延长荔枝、杨梅等时令水果的销售周期。不过,现有工艺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荔枝解冻后果肉容易变软。目前,盒马正积极推进超低温单体速冻等新技术,以改善品质口感。

这场“冰鲜革命”背后,是盒马对消费需求的精准捕捉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

冰点之下,消费新生

当夏日的热浪席卷城市,年轻人打开冰箱取出冷冻水果时,他们选择的不仅是一种消暑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选择。从济南八月高温下的味觉需求,到社交媒体上的各种测评,从冷链技术的精准控温,到对释迦、芭乐等易损水果的商品化处理——冷冻水果已成为消费市场中一个持续存在的品类。

冷冻芒果

盒马在十周年之际,其冷冻水果品类的发展折射出国内零售行业的新动向。这颗冷冻果实背后,是供应链能力的持续建设和消费场景细化的结果。它打破季节壁垒、还原自然风味,也在无声中重塑人与食物的联结。消费者所体验的,不再只是水果本身,而是一整套由现代供应链与技术重新定义的——“新鲜”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