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正推“免申即享”,理想形态是什么?


一家企业,什么都没申请,却突然发现账上多了一笔钱。一打听才知道,只要达到政策条件,政府就会直接把补贴资金打进企业银行账户。
这样的场景,新奇吗?但在一个一流的营商环境里,这完全可以成为常态。
不必大费周章地找匹配的政策,也不必费时费力地申请,而是反过来,“政策追企业”。可想而知,“免申即享”服务会给企业多强的“情绪价值”,折射出政府的“用户意识”——真正以“用户”也就是企业为中心,站在它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提供服务。
上海正在加快推进“免申即享”,并持续升级这类服务。市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上海市加快“人工智能+政务服务”改革 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实施方案》,上线惠企政策“随申兑”服务,实现找政策、问政策、兑政策、评政策“一站式服务”。方案还提出,通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根据企业画像和个性化需求,提供精准推送、智能推荐等服务,并在办事流程中提供辅助。
4月11日,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官宣《上海市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根据文件,多个职能部门将打通数据源,精准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将财政资金一次性直接送达企业银行账户。
这些举措,都体现了政府“用户意识”的提升。新闻发布会上的一个细节侧面证明了这一点:企业代表首次被邀请旁听,帮助他们更好理解新政策,也有力提振了发展信心。
“免审即享”还能怎么升级?在“用户意识”框架下,这最终指向的是优化营商环境的终极形态之一——“无感”。“无感”意味着企业在发展中,各类政策、服务如春风化雨般自然融入,无需花费精力去感知和应对繁琐的流程。
“用户”都是喜欢“无感”的。就拿那些经受市场多年检验依然备受欢迎的游戏来说,玩家不需要专门到NPC那领奖励,更不需要给游戏运营发邮件申请,只要达成条件,奖励自然就到手了,这种“爽感”激励玩家不停地“打怪升级”。
同样的道理,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面对繁复多样的政策、繁琐复杂的流程,它们往往没能力也没时间清晰全面地梳理出符合条件的条目并自行备齐材料申请,导致错过许多该领的补贴、该拿的认定。这降低了政策传导的效力和精准性,最终影响的是经营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感知,以及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而若能尽可能地减少经营主体的“额外操作”,它们一定会更愿意专注于主业,专心于发展。
从这个角度看,“免申即享”还有继续“进化”的空间。从“用户体验”来看,“没申请就收到钱”的案例可以再多一些、再普遍一些。
从应用范围看,“无感”不一定局限于企业,对象也可以是自然人;也不一定局限于申请补贴,还可以应用于风险监控、合规管理等。
特别是监管——上海此前已明确要减少涉企执法检查,并大力推行远程监管、无感监测等非接触检查。“无事不扰”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另一条重要准则,其具体落地也要落到“无感”二字上。
为实现这一目标,要做的事还有许多。比如打通各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才能对企业全面精准地画像。比如更积极地拥抱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AI做中介的事,有助于剪除一些中间环节。
而从根本上看,营商环境中的许多门槛都源于重复、繁杂、缺乏一致性的政策。因此,存量政策清理和增量政策审查,特别是政策的一致性评估,以及对颗粒度、可操作性的强调,也都相当重要。
归根结底,还是要站在自然人和法人们——也就是“用户”——的角度,看看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政策、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再尽可能向这个方向努力靠拢。一开始也许是困难,要求转变观念,少做许多原本做习惯了的事,多做一些原先不被要求做的事。但转向完成以后,一个以“用户”为中心和主体的系统,毫无疑问将运转得更流畅高效。
原标题:《观见 | 上海正推“免申即享”,理想形态是什么?》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观见工作室出品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胡幸阳
- 本文分类:实时讯息
- 本文标签:政策 企业 用户 环境 精准 上海 解放日报 人工智能
- 浏览次数: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5-04-12 17:14:00
- 本文链接:https://m.qckvzv.cn/news/VmvkxREwZ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