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产业创新崛起浪潮下,外企如何与中国经济共舞? | 新京报专栏

2025-03-29 17:47:00     阅读量:0

2024年,在第二届链博会数字科技链展区,美国苹果公司精选4家中国供应商携手亮相展台。图/新华社

据新华社消息,3月28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国际工商界代表,40余位外资企业全球董事长、首席执行官和商协会代表参加了会见。

会见中,美国联邦快递集团总裁芮思博、德国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会主席康林松、法国赛诺菲集团首席执行官韩保罗、英国汇丰控股集团行政总裁艾桥智、日本日立制作所会长东原敏昭、韩国SK海力士社长郭鲁正、沙特阿美总裁纳瑟尔等先后发言。

当前,逆全球化现象频发,尤其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热衷加征关税,大打贸易战,这给众多在华外资企业造成了不小困扰,一些企业担心原本已日渐式微的成本优势将进一步降低。

在此背景下,对现时在华外企来说,可能需要逐渐摆脱过去“技术换市场,成本优势优先”的思维定式,转而研判中国产业创新崛起这一新生变量。

“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仍无可替代

今年春节以来,在DeepSeek异军突起的背景下,中概股反弹迅速,阿里巴巴涨幅超50%,腾讯、京东超20%,包括高盛、摩根士丹利、花旗等外资机构密集发声,表达了对中国资产的乐观预期。

应该说,资本市场的信心既来自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的利好,也依托于中国产业创新崛起的基本面。

比如,在AI领域,不仅有DeepSeek用更少的算力推出更强推理能力的大模型,也有阿里、腾讯、字节等平台提供的丰富应用场景。在中国,AI正在经历“上山下乡”式的推广,成为数以亿计用户的效率助手或娱乐工具。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2024年度比亚迪以1071亿美元的营收超过特斯拉的977亿美元,全球销量更是以427万辆大幅领先于特斯拉的179万辆。

与此同时,小米SU7引领汽车消费市场新风尚,预计2025年销量将超过特斯拉Model3车型;反观宝马、奔驰以及奥迪三家企业,2024年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则分别下跌了13.4%、7%和10.9%,且纷纷传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

自2013年中国人口越过“刘易斯拐点”以降,中国的产业优势就从人口红利逐渐过渡到人才优势,其中最为突出的则是工程师红利。

数据显示,从2000年至2020年间,中国工程师总量从521.0万人激增至1765.3万人,年均增速为6.3%。工程师占整体劳动力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0.71%上升到了2020年的2.23%。2022年,全球排名前20%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中有47%是在中国完成大学教育的。

在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方面,中国也从2000年前的不足1%达到了2024年的2.68%。尤其是正在全面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研发投入强度自2019年以来一直保持在6%以上,远超美国同口径数据。

除了明星产业的创新进展,中国具有全球最齐全的产业体系。2024年,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40.5万亿元,制造业总体规模连续15年保持全球第一,这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巨大优势。

截至2024年,中国共有696个国家级产业园区,背后意味着有众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大多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中西部中心城市。

产业集群往往围绕着产业龙头企业,聚集相关上下游其他企业,在纵向产业链逐渐完善的基础上,产业链横向之间的同类企业也十分丰富。这一网络的存在,使得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很难在制造的成本、效率层面替代中国。

要看到中国产业创新崛起的趋势

对在华外企来说,过去“以技术换市场”的合作模式如今正在多元化,尤其是中国的汽车行业,正在加速向着反向技术输出的模式进行转变。这也提醒,今天的在华外企需要看到中国产业创新崛起的趋势与现实。

而且,全球产业技术进步的速度在减缓,以半导体为例,芯片制程已经来到了1nm,“摩尔定律”(核心内容为: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经过18个月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已经失去锚定市场未来的能力。

纵观工业革命以来的大国竞争历程,技术突破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技术的应用、推广和普及。

比如,18世纪英国发明家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但英国的企业家们迅速推广应用了改良版的蒸汽机,对英国经济崛起更为重要。

再比如,19世纪,美国的基础研究大大落后于欧洲,但美国企业家们大力推广火车、电力技术,令美国经济总量在1890年代就成功登顶。

今天的中国,从政府到企业都在推动“人工智能+”政策,中美AI竞争格局再一次站到了技术扩散的赛道上来。因此,对在华外企来说,贸然撤离很可能意味着无法分享这一前景巨大的发展红利。

当然,对外企来说也并非没有挑战。比如,在地缘冲突的当前背景下,前沿科研方面的合作,可能就会有更多市场之外的考量。此外,在将所有市场主体一视同仁方面还有进步空间,同时也还有一些来自民间的不同声音。

但中国人口数量庞大,有14亿之多,这既是一个超级市场,也必然混合了多种声音。但整体来看,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是政府的工作重点,保障在华外资企业享受国民待遇、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原则和趋势没有变化。

风险和机遇从来都是并存的,关键在于把握趋势。外资企业在华的成长空间必将越来越大,而如何抓住机遇融入新发展格局,是今天在华外企需要仔细思量的一个重大命题。

撰稿 / 章瑜(在华外企职员)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