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之歌】夏立:中国“智”造的硬核支撑
冀时客户端报道 “天马”65米射电望远镜是我国深空探测领域的重要工程之一,在研制过程中,夏立负责的方位俯仰控制装置是控制天线指向精度的核心设备,装配间隙需要达到0.004毫米的精度。

全国劳动模范 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钳工院高级技能带头人 夏立:
最难的问题是码盘托盘的装配,那个零件是由精密磨床加工的,但是装配后的运动精度却只有0.02毫米,跟指标的要求0.004毫米相差甚远。
0.004毫米,只有一根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以前这样精密的控制装置都是从国外采购,由于无法接触到核心技术,夏立通过反复观察和测算,打破传统钳工的精加工方法,利用3天时间,手工在码盘上每平方厘米磨了近千个点,最终完成精准装配。

全国劳动模范 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钳工院高级技能带头人 夏立:
如果只做到了0.005,就这0.001的差别,哪怕就是有十个月亮也找不着了。
30多年来,夏立亲手装配的天线,亮过“天眼”、指过“北斗”、送过“神舟”、测过南极,用一次次极致的磨砺,不断提升着中国精度。

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研究员 曹江涛:
夏立在工作的时候非常专注,甚至有点较真。一个天线上它有数百颗的螺钉,它的螺钉的大小、位置跟材质各不相同,他就需要对应地施加不同的紧固胶和力矩,他可以保持一个姿势,个把小时地不动。

中国电科网络通信研究院技师 赵现林 :
他常说,哪怕是一点点的瑕疵,都可能影响整个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加班加点,反复调试,直到达到完美的标准。从他的身上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什么是匠心,什么是技能报国。
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高技能人才是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作为中国电科高级技能带头人,夏立领衔创新工作室,采用项目加课堂的创新学习机制,为行业培养和输送技能人才。从学徒到工匠,再到高技能人才,夏立用自己走过的路,为中国“智”造提供硬核支撑。
■编辑/马磊
■校对/赵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