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记晚清《吉金志存》收录的一件二里头文化铜牌饰

2025-07-11 00:17:00     阅读量:0

来源:【中国文物报】

最近,西北大学刘威博士在《四川文物》2025年第3期发表文章(以下简称“刘文”),披露了一件收录于晚清《吉金志存》的二里头文化铜牌饰,并就其性质和年代,以及迄今已发表此类铜牌饰的类型划分、分期年代和演变关系等问题,做了深入研究。目前所知,这件牌饰是出土和著录年代最早的此类铜牌饰,意义非同一般,故本文拟在刘文基础上继续做些探讨,不妥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吉金志存》是清代重要金石学著作,作者为清代中晚期重要学者和金石家李光庭(1773—1860),直隶宝坻人,官至黄州知府,去世后晋封光禄大夫。从李氏的书末卷后语可知,该书刊于咸丰九年(1859),共四卷,收录各种钱币、玺印、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镜鉴和瓦当等,所收古器均摹刻图形和铭文,并附有多条考订释文,图形由李慕、李茵摹拓,刻印亦较为细致,时人评价该书“精于金石勾摹”,名盛一时。李氏为宝坻望族,乾隆朝以来先后有70余人入朝为官,家底有财力,李光庭壮年以后定居京城,以授读著述闻名,《吉金志存》为其晚年著作,是自行出资刊印的家刻本。这些都应是该书质量较好的重要原因。

这件铜牌饰收录于该书第四卷第二十四叶,共刊布正反两个图像,李氏的释文只是简单断为“虎符”。其整体形制为圆角长方体(右下角略残),外轮廓的中部略有束腰,两长边上各有一对环纽。其背面有10余字的铭文,是伪刻无疑。正面纹饰可分上下两部分,上部偏下为处于分离状态的T形冠,冠底的一对弯弧线向外与牌饰束腰相连,偏上为一个锚形饰笔下与一条横向大弧线相连;下部为一个尖吻胖脸的大兽面,一对臣字眼居中,上为一对起于牌饰束腰向内弯曲的弧线,表现胖脸上半部及眼眉,下为一对内收弯弧线向下与牌饰的底缘相连,表现胖脸下半部及尖吻,内收部位下伸一对内卷短线,表现兽面的獠牙(图一)。整体来看,这件牌饰的形制和纹饰与目前已知的二里头铜牌饰基本相同,因此尽管该书没有交代这件牌饰的具体尺寸,也基本可断为真品。刘文则从北宋以来的金石学著作,尤其清代“西清四鉴”均未见此类铜牌饰的收录推断,“若没有真实的器物作为参照,仅凭想象难以伪造并准确摹拓出如此具有特定文化特征的牌饰。”另外,该书没有说明这件牌饰镶有绿松石片,图像上也没有表现,在现有此类牌饰的非发掘出土品中,甘肃出土的3件或者镶嵌的绿松石片已全部脱落,或者仅存少量绿松石片,都应是流藏过程中脱落的。

图一 《吉金志存》卷四收录的铜牌饰

在此基础上,可以再来探讨这件牌饰的年代。刘文通过对已发表15件此类铜牌饰的类型学分析,主张这件牌饰的年代在二里头文化三期早段。我们的意见略有不同。据笔者初步统计,此类铜牌饰已发表或报道的约有20件,加上《吉金志存》收录的这件,可达21件。其中,与吉书这件纹饰结构最有可比性的主要有3件,即辛格第2件藏品(此件的真伪存在争议,笔者认为是真品)、赛克勒第1件藏品和二里头M11:7出土品,年代分别在二里头文化二期、三期和四期。这3件的纹饰结构基本一致,可归纳为头戴高冠的兽面(图二)。纹饰结构的前后演变轨迹也比较明显,上部的T形高冠由完整相连演变为上下断开,再变为上下相连;下部的兽面则由尖吻心形胖脸逐渐演变为宽吻长方脸。另外,上部T形冠所占面积由大变小,下部兽面所占面积则由小变大。再进一步看,与吉书这件最相似的是赛克勒第1件藏品,二者的纹饰在细节上很相近,上部都是不相连的T形高冠,下部都是尖吻心形兽面,年代都在二里头文化三期应该问题不大。但吉书这件的上部还出现了与二里头M11:7出土品上部很相似的锚形饰笔及横向大弧线,这个纹饰为赛克勒第1件藏品所不见。M11:7的年代在二里头文化四期,这意味着吉书这件的年代与之相隔不远,断在三期偏晚较为适宜。如此一来,就使二里头文化三期的已知同类铜牌饰增加为2件,而且也使三期向四期的形态演变轨迹更加明确。

图二 《吉金志存》收录铜牌饰的断代比较标本

关于吉书这件牌饰的其他情况,由于该书的记载不详,只能根据相关资料做些间接推测。笔者此前曾根据与二里头发掘出土品的相似程度,推测目前所知的传世品或流散品中至少有5件应出自二里头遗址,其中就包括辛格第2件藏品和赛克勒第1件藏品,通过上文的比较分析可知,吉书这件牌饰也很可能出自二里头遗址。至于吉书这件的流藏情况,目前只能从李光庭后半生一直定居在京城(今北京),而京城的金石之学明清以来一直冠于华夏推测,吉书这件很可能是李氏在京城入手收藏。至于入藏的具体时间,由李氏的书末卷后语可知,他是从道光四年(1824)开始成规模的购藏青铜器(“道光甲申自齐安归后,已年逾半百矣,闲居岁月无术消磨,又欲购古铜器”),直到咸丰九年(1859)吉书出版以前,这期间应是这件牌饰从二里头出土后流入京城,并为李氏购藏的时间段。

总之,晚清《吉金志存》收录的这件二里头文化铜牌饰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它是目前所知此类牌饰出土和著录年代最早的一件,使此类牌饰的发现时间大大提前,也使同类牌饰的形态演变和分期年代更加明确。最后要说明的是,吉书这件珍贵铜牌饰目前还下落不明,它在李光庭之后的流藏情况和具体下落还有待今后继续关注。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考古学院

编辑:张小筑

审核:冯朝晖

监制:李学良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