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翁建平:“甜蜜”烦恼终结者
2025-05-07 19:06:00
阅读量:0
劳动谱写时代华章,奋斗创造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奋进浪潮里,有这样一群人熠熠生辉——他们是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在岗位上以匠心铸就非凡。他们是心怀家国的政协委员,肩负“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职责使命,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践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今日起开设“奋斗华章·委员风采”专栏,报道政协委员中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敬请关注。△2025年2月,翁建平(右三)带领团队研讨诊疗方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翁建平,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安徽省委会副主委,安徽医科大学校长。获2025年“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0年秋,刚过15岁生日的翁建平第一次从家乡江苏常熟来到省城南京。这位束发少年因高考“志愿服从”与医结缘,走进了南京铁道医学院(现东南大学医学院)的大门。“学医,是时代为我们作出的选择。”多年以后,有人询问翁建平的从医初衷,他这样回答。而他也经常问自己:既然时代为我们作出了选择,那我们又要为时代做点什么?2024年6月,医学学术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刊发文章,显示我国科学家证明2型糖尿病新疗法可降低中风和心衰风险。当月7日,新华社报道了这一重要研究成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报道指出,通过24年对全国5424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观察,首次证明采用新型“早期胰岛素”疗法的患者,比接受传统“阶梯式”疗法的患者中风发病风险降低31%,心力衰竭住院风险降低28%。2000年,翁建平从国外深造回国。在大量临床诊疗实践后他发现,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依从性很好,但治疗效果却一直不理想。一直以来,国内外主流的2型糖尿病治疗采用的是传统的阶梯式疗法,也就是从饮食、运动控制到单药口服,再到联合口服,直到病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时,才会使用胰岛素治疗。此时,患者往往已连续多年处于糖尿病控制不佳的状态,大大增加了并发症风险。“延续了多年的糖尿病治疗模式真的适合中国人吗?我们的糖尿病防控到底路在何方?”这是时任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翁建平的疑问。为了探索新的治疗和疾病管理模式,他带领科研团队与国内9家糖尿病治疗研究中心共同努力,开始了2型糖尿病胰岛素早期强化治疗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相比阶梯式疗法,早期强化使用胰岛素治疗能使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更好地恢复并得到维持。当这个结论发表在医学界四大期刊之一《柳叶刀》(The Lancet)上后,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发表专门评论称,“这是一项里程碑式的重要研究”;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则在《柳叶刀》同期发表述评:“这一研究证明2型糖尿病可逆转。”从理念提出到形成研究结果的漫长岁月中,翁建平牵头制定了早期胰岛素治疗新方案的适应证、胰岛素用法与用量、使用时机与疗程的国内共识;发起并联合美国、加拿大、印度和韩国等多国专家制定了国际共识;牵头我国25个省市237家医院招募5535例2型糖尿病患者,完成了国际上第一个多阶段多方案药物联合治疗策略研究;领衔制定《2型糖尿病诊断与治疗中国标准》,成为我国重大慢性病领域发布的首个“中国标准”;其团队的系列研究结果被全球60多部指南/共识引用,新治疗方案被写入国外教科书。今天,各大医院已将胰岛素强化治疗付诸临床用于2型糖尿病的早期治疗,无数“糖友”因而受益。翁建平认为,临床医生做科研必须与临床相关,要以解决患者实际问题为导向。在“做有用的科研”这一理念指引下,翁建平在糖尿病治疗和研究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担任国际总负责人(Global Principal Investgator)领衔完成了全球和中国首个钠-葡萄糖共转运子2抑制剂新药临床试验并成功获批上市;在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300余篇,连续四年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临床医学)”,总引用频次超过3万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工作中的高光时刻,回答着翁建平心中的职业之问。而在他看来,这显然不是全部。“医学是一门高深的技艺,也是一门温暖的科学,不仅需要‘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更需要以爱心和责任心照亮患者的内心。”翁建平说。客家姑娘晓霞是一位1型糖尿病患者,婚后一直不敢孕育下一代。但不知其病情的公婆抱孙子心切,给了晓霞夫妇很大压力。几经周折,夫妇俩找到翁建平。了解到晓霞患的是脆性糖尿病,病情极不稳定,翁建平鼓励他们先增强对疾病的认知,再对他们全面诊治。终于在半年多后,晓霞如愿怀上了宝宝,且糖尿病一直控制良好。一家人既高兴又紧张,翁建平感同身受,自始至终给病人和家属特别的关怀,不仅帮病人联系好产科医生,得知晓霞即将分娩时,出差在外的他还将电话打给手术室外的病人家属,给予晓霞和她的家人极大的鼓励和安慰。“每个人都有生儿育女的权利,我觉得1型糖尿病绝对不是妊娠的禁忌证。但,如何使病人和病人家属享有这样的权利?医学证据在哪里?”翁建平认为,好的临床医生和好的临床研究就应该回答这些问题。为此,他带领团队开始了长达10年的研究工作,完成了中国全人群1型糖尿病患者登记注册管理研究,摸清了我国1型糖尿病全人群发病情况,牵头开展了1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妊娠结局的研究。研究证实,只要科学做好孕前准备及孕期管理,1型糖尿病女性患者也能生出健康宝宝。由此,我国第一次实现了1型糖尿病孕妇健康孕育夙愿,给患者家庭带去了欢声笑语。“在临床诊疗工作中,翁教授始终以病人为中心,尽心竭力为患者解除病痛,用爱心、耐心和恒心做患者的贴心‘医靠’。”翁建平的同事们这样说。除了奋战在科研和诊疗一线,翁建平也常奔赴偏远地区义诊。2014年8月,他作为受邀专家,与全国政协调研组来到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的一个偏远山村义诊。其间,一位身材明显较同龄儿童矮小的孩子引起了他的注意。孩子头发稀疏、皮肤老化,很像儿童早年衰老综合征症状。“孩子的病情比较复杂,需要进行基因诊断,你们先别急,我可以帮忙……”翁建平向孩子父母递上名片,并表示全部检测费用自己来支付。后经检测诊断,孩子确实患有罕见的遗传性疾病早老症。虽无法治愈,但在规范的治疗下,身体情况维持得不错。40年的从医经历,让翁建平对职业的理解不断深化:“一个医生不仅要承担起治病救人的责任,更要跳出‘小我’,参与到国家、民族的发展中来。”作为中国科协糖尿病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翁建平尽心竭力地推动糖尿病的健康科普,将糖尿病的预防公益事业当做自己的重要工作。为了真正把“糖友”的需要汇集起来,让更多人受益,2015年翁建平牵头发起1型糖尿病关爱项目,团队自主研发出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教育的手机App“糖糖圈”。针对青春期的“糖孩”,翁建平和团队不光解决疾病问题,还邀请心理咨询师入驻平台,举办线上心理讲堂,弥补了国内心理干预团队缺乏的困境。针对儿童教育和治疗难点,他以“祥兽麒麟”为主形象,借“川剧变脸”来反映血糖高低变化,创作了1型糖尿病科普绘本,为儿童和家长提供了看得懂、讲得明的新型科普读物。他通过视频号“开讲”,全力推动糖尿病的健康科普。先后出版《与糖尿病和谐共处》《知“红高蓝低”,尝“稳糖之味”》《做一名幸福的糖人》《糖尿病看名医》《专家细说糖尿病》等10余部科普著作。2018年,翁建平离开广东来到安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临床医学院执行院长、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副院长,蚌埠医学院院长。2024年3月,他担任安徽医科大学校长。从珠三角(大湾区)到长三角,从科研攻关到临床一线再到教学岗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使命与服务人民的担当始终在他身上交融。在安徽医科大学的宣传平台上,人们看到翁校长与学生促膝谈心的专注,也看到他与师生驰骋绿茵场的激情……在一次次的互动中,他将“五育并举”的教学理念浸润在师生的心田。工作以来,翁建平创建国家重点学科(中山大学内分泌代谢病学科)并担任首任学科带头人,创建广东省糖尿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创建中国科大—讯飞医疗数字与健康实验室,创建代谢健康与泛血管病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在中科大临床医学院,他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创新,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医生科学家”奠定了基础,并开创省级医学联合培养新模式。在其努力下,蚌埠医学院升格为蚌埠医科大学。2021年1月,翁建平被增补为第十三届安徽省政协委员。2023年3月,他又成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本职与履职相互赋能中,职业情怀的表达有了更多方式。“深入基层,用心观察,用情调研。”这是翁建平的履职经验。而当这种经验与专业结合时,便形成更能反映民声、承载民意的高质量提案。安医大一附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内,一名70多岁的患者顺利完成人工心脏手术。这样“大病不出省”的便利,是安医大一附院的心脏内外科和心功能检查科室,与北京安贞医院派驻的专家团队全面融合的积极成果,也和翁建平近年来的提案推动息息相关。安徽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重点省份。为了让百姓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翁建平持续聚焦加快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相关提案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答复。在提案推动下,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医疗资源陆续落地安徽。据医院医生介绍:“一批高难度的高水平手术和技术已经在应用了。”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翁建平建议增设技术输出贡献的综合考核指标,最大限度地把人才留下来。此外,他还将建议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立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让科研数据平台互通,促进技术平移和远程协作。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翁建平一如既往地保持关注,“是因其能够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把病治好,这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对我来说,则是最大的成就感。”记者手记:
医之大者
何为医者?百科有解:以挽救生命、治病为业之人。
翁建平的答案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担负起“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使命,用高尚医德和精湛医术,做好人民健康的守护人。
作为科学家,他开拓创新、引领国际前沿;作为临床医生,他诚爱精勤、活跃临床一线;作为教育工作者,他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此外,他还是亿万“糖友”眼中那位和蔼可亲的科普达人。
无论角色如何转换,使命始终如一。至此,他的自问答案浮现:
心系“国之大者”,终成医之大者。
记者:胡方玉
文字编辑:张园
新媒体编辑:洪琳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