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小鼻子 守护大健康
转自:贵州日报

鼻部健康是人体健康的“晴雨表”,鼻腔作为呼吸系统的门户,是空气净化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多种疾病发生的“源头”。
每年4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全国爱鼻日”。今年的主题是“鼻腔健康、呼吸未来”,旨在提升公众对鼻部健康的关注,普及鼻腔疾病防治知识,倡导科学护鼻理念。
鼻腔有哪些功能?如何正确呵护鼻腔?近日,记者采访了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熊欣潞,从多个视角解读鼻腔健康的潜在风险与防护之道。
“在人体精妙的结构中,鼻部虽看似小巧,实则宛如一座功能完备的‘健康堡垒’,承载着呼吸、嗅觉、免疫等诸多关键功能。”贵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熊欣潞介绍,一个成年人鼻腔里的黏膜面积约120平方厘米至150平方厘米,这方寸之地,却对人体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首先,通气功能作为鼻腔的基础生理功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就像一条畅通的“空气通道”,确保空气能够顺畅地进出肺部,为身体各个器官源源不断地输送充足的氧气,维持正常的生理代谢。一旦通气功能受阻,人体就会出现呼吸不畅、缺氧等不适症状,长期如此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其次,鼻腔还有空气过滤与净化功能,特别是鼻腔里面的鼻毛就像一道天然屏障,能够阻挡>10μm的颗粒物,比如花粉、灰尘等,防止它们进入鼻腔深处。而对于一些2-10μm的颗粒,包括PM2.5、病原体等,鼻腔内的黏液和纤毛系统会发挥重要作用,黏液层会吸附这些微小颗粒,将它们运至鼻咽部予以清除。同时,鼻腔分泌物中还含有分泌型免疫球蛋白IgA,可以中和病毒,如流感病毒、鼻病毒等,为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此外,鼻腔的加温加湿功能同样重要。鼻腔内鼻甲黏膜血管网十分发达,能够在0.25秒内将吸入的空气加热至32-34℃(外界0℃时);鼻腔内杯状细胞每日会分泌约500到1000ml黏液,使吸入空气的湿度达到95%以上。经过这些处理,吸入的空气变得温暖湿润,能够更好地保护下呼吸道纤毛功能,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熊医生介绍,鼻腔在嗅觉、声共振、语言功能以及反射性保护等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鼻腔顶部嗅区黏膜内的嗅细胞宛如一群敏锐的“气味探测器”,能够识别1万种气味分子。由于80%的味觉依赖嗅觉,当鼻腔出现鼻塞时,人们常常会感觉“食不知味”,这一现象清晰地展现了嗅觉对味觉的重要影响。在声共振与语言功能方面,鼻腔构成了发音的“鼻共鸣腔”,若鼻腔的共鸣功能出现问题,就可能导致闭塞性鼻音,进而影响语音的清晰度和美感。另外,鼻腔具备反射性保护功能,例如喷嚏反射等。当鼻腔受到异物刺激时,会迅速做出反应,通过打喷嚏将异物清除出去,避免其对鼻腔造成进一步伤害。
春季小心过敏性鼻炎
春季是过敏性鼻炎高发期,鼻塞、鼻痒、喷嚏不断……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诱发哮喘等更严重的疾病。
家住观山湖区的张女士,过去3年每到春季,她和7岁的儿子小林便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起初她以为是普通感冒,吃了感冒药也不管用。小林还因长期鼻塞出现睡眠障碍和“腺样体面容”,母子俩到医院就诊,经检测均被确诊为花粉过敏性鼻炎。
最新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过敏性鼻炎患病率达19%,儿童达22%,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熊医生说,随着季节交替,变异性鼻炎患者数量有所增多,而变应性鼻炎,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过敏性鼻炎,按过敏原的种类可分为季节性变应性鼻炎和常年性变应性鼻炎。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症状发作呈季节性,常见过敏原为花粉、真菌等季节性吸入过敏原。每到花粉传播的高峰期,不少患者就会出现不适症状。而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发作呈常年性,常见的过敏原为尘螨、蟑螂、动物皮屑等,这些过敏原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患者可能长期受到困扰。
“环境控制是变应性鼻炎防治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过敏原在环境中无法完全避免,因此,我们应更加关注可改变的环境或患者长期居住的环境,以尘螨过敏为例,建议采取控制湿度、热处理或冷冻杀灭尘螨等措施综合防控;对花粉过敏者,在空气中花粉浓度较高的季节进行户外活动时,最好避开致敏花粉播散的高峰期,或者使用防护口罩、防护眼镜、鼻腔过滤器等减少致敏花粉吸入鼻腔或与结膜接触,从而缓解鼻、眼过敏症状。”熊医生说。
此外,对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国家临床指南有非常明确的药物推荐。如果进行了过敏原回避仍然有症状,或者无法进行过敏原回避的患者,推荐使用以下四类一线用药,包括鼻喷激素、口服2代抗组胺药、鼻喷抗组胺药、抗白三烯药。若药物疗效不佳,可采取通过阻断支配鼻腔的自主神经,降低鼻黏膜敏感性和减少腺体分泌的外科手术方式改善症状。此外,中医中药治疗,鼻腔盐水冲洗等,都能缓解变应性鼻炎症状。
从四个方面正确护鼻
“在生活中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习惯,例如频繁挖鼻孔、用力擤鼻涕、随意拔鼻毛等,都可能影响健康。”熊医生说,频繁挖鼻是一个常见却危害极大的不良习惯。许多人习惯用手指挖鼻孔,殊不知指甲很容易划伤鼻腔黏膜,导致反复鼻出血。同时,这种行为还会破坏鼻前庭皮肤屏障,引发感染,如鼻疖、鼻前庭炎等。正确做法是使用生理盐水喷雾或鼻用软膏软化痂皮后,用棉签轻柔清理。另一个误区是认为“鼻毛越少越干净”。事实上,鼻毛具有重要的空气过滤功能,能有效阻挡灰尘、花粉等颗粒物进入鼻腔深处。仅修剪伸出前鼻孔的鼻毛即可,以保留鼻毛的防御功能。
那么,有哪些安全有效的护鼻措施呢?熊医生建议,守护好呼吸之门应做到以下几点:
1、日常清洁不可少。鼻腔内部容易积聚灰尘、细菌和其他微粒,因此定期清洁至关重要。可以使用温和的生理盐水进行鼻腔冲洗,这有助于清除鼻腔内的污垢和多余的黏液,保持鼻腔的通畅和湿润。
2、远离有害物质。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有害的化学物质、烟尘或强烈的气味中。这些物质不仅可能刺激鼻腔黏膜,还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长期损害。如果无法避免,记得佩戴口罩,为鼻子提供一层额外的保护。
3、改掉不良习惯。挖鼻孔、用力擤鼻子等不良习惯可能会损伤鼻腔黏膜,增加感染的风险。为了鼻子的健康,请尽量克制这些冲动,改用更温和的方式来处理鼻腔的不适。
4、正确的擤鼻涕方法。用手指按压一个鼻孔,从另一边把鼻涕擤出来,然后用同样的方法擤另一个鼻孔。
熊医生呼吁大众重视鼻腔健康,从日常细节做起,摒弃不良习惯,掌握科学的护鼻方法,守护好呼吸之门。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常青
(《呵护小鼻子 守护大健康》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