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给矿山系上安全“绿腰带” ——看尧治河村践行“两山”转型之路

2025-03-26 14:37:07     阅读量:100

在鄂西北群山深处,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用30多年时间完成了从“炸山开矿”到“点绿成金”的嬗变。这座“中国十大幸福村庄”,在“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中走出了一条让“绿水青山”流金淌银、美村富民的新路子。

绝壁凿路矿石出

尧治河村是全国知名磷矿开采区,最高峰时全村有大小矿洞60余个,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然而,到1988年,全村仍然是“吃的供应粮,穿的烂衣裳,点的煤油灯,住的破草房”,人均粮食不足300斤,人均收入不足300元。既不通路,也不通电,极大地制约了尧治河村的发展。

1988年寒冬,面对“磷矿埋深山,村民饿肚肠”的困境,尧治河17名党员在牛棚里立下“要想富、先修路”的军令状。时任村党委书记的孙开林抵押祖宅筹措4000元启动资金,党员许列奎等人以房产作保贷款3000元,换来首批修路物资。开工日恰逢零下10℃暴雪,孙开林腰缠麻绳悬空打眼放炮,喊出“要苦先苦党员”的铮铮誓言。村民住岩屋、顶寒风,以“蚂蚁啃骨头”的韧劲,用3条生命、5人伤残的代价,历时2个月凿通首条6公里矿山公路,运出第一车磷矿,赚到第一桶金。

此后27年,这个深山村庄开启劈山造路的史诗,最终形成136公里“三纵四横”路网,架设131公里输电线路,天堑终成通途。

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和快速发展,尧治河村终于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创造了贫困、边远、高寒山村的发展奇迹。2024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45亿元,利税4.5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9万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2.8亿元,提供近2000个就业岗位。

“黑色疮疤”变“洞天”

尧治河村民绝壁凿路、开山采矿,走上“致富路”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病”——巍巍青山被挖得千疮百孔,山体支离破碎,灰尘铺天盖地。

3月12日,笔者来到尧治河村老龙宫矿洞入口,看见LED屏实时跳动着洞内温湿度、氧气浓度等18项安全数据,五光十色的“时空隧道”迎接着全国八方游客。这座纵深8公里的废弃矿洞,被改造成国内首家矿洞探险人文景观——尧治河三界洞天景区。

废弃矿洞要么回填,要么加固,但无论采取哪一种办法,修复成本都很大,而且这些废弃矿洞水电等设施齐全。“必须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实现转型发展!”在孙开林的倡导下,2016年,全体村民一致表决——尧治河村开始探索发展“矿洞经济”。

通过“矿洞修复+文旅赋能”的创新模式,总长50公里的废弃巷道重获新生:老屋沟矿洞化身地质博物馆,巷道内陈列着寒武纪化石标本;3号矿洞打造沉浸式光影剧场,利用全息投影重现采矿历史……

过去采矿是掏空大山,现在采矿是重塑生态。如今,慕名而来的游客正见证这个村庄两次“悬崖上的突围”:一次是劈山开路的物质脱贫,一次是绿色转型的生态觉醒。从“卖矿石”到“卖风景”,尧治河村已投资6亿元用于矿区修复、植树造林,并聚焦于文旅产业的开发。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成功打造出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实现了多元化发展。

矿洞里长出“金蘑菇”

3月12日下午,笔者走进1272矿洞,阵阵香菇味扑鼻而来。这个矿洞宽约三米,两侧设置了五层高的铁架,上面整齐地排列着菌棒,蘑菇正从袋中探出头来生长。而在矿洞之外,一辆装有400斤新鲜香菇的小货车正缓缓驶离。

“矿洞特有的恒温恒湿属性,常年保持8—12℃,矿洞里种蘑菇,既利用了废弃的矿洞资源,又破解了香菇种植断季的问题。”尧治河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村在高质量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废弃矿洞变成了“聚宝盆”。2024年,该村十几个矿洞6万多平方米共种植300万棒食用菌,达到1500万斤年产量,实现销售收入8000多万元,通过矿洞食用菌产业发展带动本村及周边村民就业,实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增加了新动力。

此外,在院士工作站指导下,尧治河首创“微生物修复法”,利用特定菌群分解矿区重金属污染;开发的“矿山雨水收集系统”,将矿井水转化为灌溉水源。2021年,村里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智慧矿山监测平台投入使用,200多个传感器实时监控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指标。

通过“矿区+基地+旅游”的融合模式,尧治河村让昔日的“环境负债”转化为“生态资产”,催生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金字招牌。循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轨迹,尧治河村走出了一条资源型村庄的绿色转型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