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亦论风生丨笑梗不笑人

2025-04-16 08:03:00     阅读量:0

□悦连城

这年头,互联网上的幽默段子,是生活中的一剂降压药。从葛优躺到二仙桥大爷,全民造梗运动,让人在笑声中消解疲惫、释放压力,就像汴京勾栏瓦舍里的说书人,三两句俏皮话,就能博个满堂彩。

可是,如果玩笑的边界被肆意拓宽,某些段子手俨然成了数字时代的酷吏,将无辜当事人架上舆论的虎头铡,为看客们助兴:一高校教师因用方言授课,被网友做成鬼畜视频,弹幕里的嘲讽如蝗虫过境;戏剧演员的水袖功夫被配上滑稽音效,恶评把传统艺术当成笑料……这些带着毒刺的幽默,过头了。

一场场集体无意识的狂欢,细究起来,其病灶也不难找寻。其一,是身份滤镜下的放纵。正如《东京梦华录》中,一众看客对着相扑力士喝倒彩却不用负责,如今,隐匿于网线之后,很多人产生了“穿隐身衣扔臭鸡蛋”的错觉。其二,是娱乐至死的惯性。当玩梗变成条件反射式的情绪宣泄,理性便让位于流量的泥石流。我们不得不承认尼尔·波兹曼的预见性: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所憎恨的东西,而恰恰是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尖刻不是聪敏,冒犯不是机灵。伤人之言,更深于矛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容易看见那些突发的事故,但我们往往更容易忽视身边那些早已存在并缓慢行进着的“小恶”。

值得欣慰的是,即便舆论场众声喧哗,清醒与理性的声音,也并未离场。因“高考百日誓师热血演讲”而被网暴的女孩符文迪事后回应称:“他们可能不够理解我的处境和价值观,我们完全是不同生命阶段的两个人,悲喜并不相通。”山东“拉面哥”爆红后,村民们自发组成护卫队,把做直播的自媒体挡在院墙外:“要拍面可以,别拍人脸。”这些故事,似乎自带情绪修复功能,让温暖与善意不断传递。

闹市街口,两位下棋大爷的对话随风飘来:“你这招马后炮够损啊。”“将军!这叫棋场无父子,虽然赢了,但赶明儿还得到你家蹭饭不是?”此时此刻,棋盘上“我是你爸爸”和棋盘外“吃饭去你家”,看似相互矛盾却又无比和谐——笑梗,是对生活的幽默调侃;笑人,则要看场合、懂分寸。

无论处理身边的人际关系,还是身处网络世界,我们都该重温《论语》里那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