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号·热评|历史的显影与人性的光辉——走进《南京照相馆》
文/鞠学红
电影是回溯历史、洞察人性的窗口,《南京照相馆》便是这样一个窗口,引领我们走进1937年金陵城那段浸染战火与血泪的历史。
影片聚焦于一家照相馆。山河破碎的寒冬里,死里逃生的邮差苏柳昌、“稳中带摆” 的老板金承宗、麻木痛苦的翻译王广海、夹缝求生的演员林毓秀等一众普通百姓,相聚于此避难。他们被迫协助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却意外洗出日军屠城的罪证,由此引出“求生还是求义”灵魂拷问。
影片对历史真实坚守令人动容。据媒体介绍,场景复原上,从一草一木到街巷格局,都再现了当年南京城的破碎原貌;故事情节中,百人斩竞赛、雨花台活埋平民、燕子矶江滩屠杀等惨案均源自史实。
影片不止于展现史实,更深入挖掘战争背后复杂的人性。日军随军摄影师伊藤秀夫,看似文质彬彬,怀揣电影梦,曾给苏柳昌等人一线生机,实则在军国主义狂热驱使下极度伪善残忍。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邮差苏柳昌,同样是怯懦的年轻人,却在家国情怀感召下深明大义,做出与伊藤秀夫截然不同的选择。一善一恶之间,这种对比深刻展现出极端环境下人性善恶的天壤之别。
相较于以往同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的镜头语言格外克制,很少直接呈现血腥暴力,而是巧妙通过“照片”揭示、还原历史真相。照相馆内,一面是日军“仁义礼智信” 的伪善表象,一面是暗房中遍布的剖腹、削首、轮奸、焚烧、活埋等暴行底片。这种克制并未削弱力量,反而让观众在想象与思考中更深刻感受战争的残酷与受害者的惨痛。
电影中,“城门”“城墙”等元素高频出现,南京童谣《数城门》几次被念起。开篇日军从城门攻入,在城墙废墟下屠戮军民;后来日军企图撬走城墙砖,建造宣扬军国主义的 “八纮一宇塔”;最后苏柳昌高喊南京城门名字,表达中国人的抗争。这些元素将南京城的乡土情结与家国情怀相连,使其不仅是城池,更是家园与乡愁所系。
影片中的吉祥照相馆在战前曾见证南京城的春夏秋冬,记录普通人的幸福时刻。被替换的底片里,新婚夫妻、高寿老人、卫国军人等的结局都指向死亡,交叉蒙太奇既是对美好生命消逝的惋惜,更是对侵略者的强烈控诉。最震撼的是金老板拉下照相馆里的背景布,上面是北京故宫、天津劝业场、上海城隍庙等各地标志性景观,既是“坐地日行八千里”的隐喻,更是“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呐喊。
《南京照相馆》用史实发言、以故事生光,让我们明白:将真实历史显影,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对抗遗忘。走进它,便是走进一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感受人性在黑暗中闪耀的微光,铭记先辈用血泪换来的和平。



(图片来源于网络)
壹点号 学红随笔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