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华晨宇、鹿晗、孙燕姿、罗大佑、伍佰…… “行走的歌单”如何唱响青岛

2025-07-28 09:27:00     阅读量:0

“听不过来,完全听不过来”,今年的青岛,演唱会一场接一场,让人大呼过瘾——

3月,毛不易的“一场秋雨”落满街巷;5月,华晨宇的“火星”携全息投影登场;6月,鹿晗的“十年之约”如约而至;7月,孙燕姿“遇见”青岛……接下来,罗大佑、林忆莲、汪苏泷、伍佰、张杰等歌手将陆续唱响青岛。

截至目前,青岛今年共审批大型演出33场

截至7月,青岛今年共审批大型演出33场、已经举办17场,近39万观众在此相聚,在同一束灯光下合唱、欢呼、落泪。

明明手机里能随时播放想听的任一首歌,我们为何还要跨越山海,奔赴一场演唱会?

你为何要奔赴一场演唱会?

凤凰传奇青岛演唱会80.7万人标记“想看”,鹿晗青岛演唱会门票30秒售罄,孙燕姿青岛演唱会60 万人在线抢票……

在数字音乐唾手可得的时代,人们依然愿意熬夜抢票、跨越山海奔赴一场演唱会,本质上是在追寻那些耳机里装不下的体验。

7月18日、20日,孙燕姿两场青岛演唱会入场观众近九万人


心之所爱的“具象化奔赴”。屏幕上的歌手、耳机里的声音,终究是“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存在,而演唱会让“遥远的热爱”变得触手可及:看舞台上的人在聚光灯下高歌,听现场乐队的鼓点穿透耳膜——


这种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真实感,让遥远的喜欢变得触手可及,仿佛完成了一场与偶像、与热爱的郑重赴约。

周深青岛演唱会现场

万人同频的“集体共鸣场”。平日里,我们在地铁里戴着耳机隔绝喧嚣,在家里用音乐疗愈疲惫,听歌成了私密的情绪出口。

但演唱会打破了这种孤独:当数万陌生人因同一首歌沸腾,为同一句歌词沉默,甚至在旋律里同时红了眼眶,个体的情绪便汇入了集体的洪流。

你会发现,那些藏在歌词里的心事、说不出口的感动,原来有千万人懂——这种“被理解”的温暖,是独自听歌永远得不到的馈赠。

鹿晗青岛演唱会门票30秒售罄

生活之外的“情绪释放阀”。成年人的世界总需要“情绪管理”,委屈要藏、激动要收、难过要忍。

但在演唱会现场,所有规则都暂时失效:跟着节奏摇摆时不用在意形象,为青春回忆流泪时不必故做坚强,跟着副歌嘶吼时不用顾虑声音好不好听。

这里没有“应该怎样”,只有“当下想怎样”,每一个音符都成了情绪的出口,你只需在音乐中彻底释放。

对抗时间的“记忆锚点”。多年后,你或许会忘记某首歌的某句歌词,却会清晰记得:那个和你一起在孙燕姿演唱会上合唱《遇见》的朋友,那个在鹿晗“十年之约”现场为你拍照的陌生人,甚至是散场后带着余温的荧光棒、飘着歌声的晚风——这些丰富又生动的画面、声音和触感,让抽象的时光有了附着的载体,成为日后回忆里闪闪发光的片段。

说到底,演唱会卖的从来不只是“听歌的门票”,而是一场关于热爱、共鸣、释放与回忆的“沉浸式体验”。在这里,我们不仅在听音乐,更在找自己、找同类、找一段值得珍藏的时光。

城市为何热衷于举办演唱会

人们热情追逐演唱会,很多城市亦在激烈竞逐这一赛道。

2024年,我国大型演唱会票房突破260亿元,同比增长78.1%。尽管在全国产业大盘中占比有限,但这“区区二百六十亿”却牵动着众多城市的神经。

不少城市都在围绕演唱会产业积极布局:完善场馆设施、争夺头部艺人档期、深化文旅融合、拓展衍生消费。城市为何对演唱会抱有如此高的热情?

2024年,青岛大型演出票房收入3.3亿元,拉动城市“吃住行游购娱”消费达19.4亿元


强大的“消费磁石”。演唱会有显著的消费虹吸效应,单场演出伴随着数万人次的流量导入,能激活“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消费场景。数据显示,演唱会门票消费对当地消费的拉动比高达1:4.8。

今年6月,凤凰传奇青岛演唱会64.2%的听众跨城而来,近7万外地歌迷为文旅消费注入活力。

去年,青岛审批5000人以上大型演出58场,吸引观众48万人次,其中超七成是跨城、跨省观演;票房收入3.3亿元,拉动城市“吃住行游购娱”消费达19.4亿元。

闪亮的“城市名片”。在“流量经济”时代,演唱会借助明星影响力与社交媒体裂变效应,能为城市带来海量曝光。

今年以来,青岛因毛不易、周深、鹿晗、孙燕姿等艺人的演唱会频繁登上热搜:毛不易以开青岛啤酒的方式随机点歌,周深将“青岛嘎啦”融入歌词,鹿晗用青岛方言问候歌迷“青岛的伙计们,嫩们好”……

这些富含地域特色的互动场景,霸榜热搜,为青岛打开了“流量阀门”,在短时间内极大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更多人通过演唱会进一步认识并关注青岛。

如何“想唱就唱,唱得响亮”

在文娱产业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城市如何推动演唱会经济实现长效增长?

毛不易演唱会成为今年青岛首个演唱会“售罄场”


打破“流量依赖”,培育分层演出生态。

当前演唱会市场“马太效应”明显:头部歌手演出一票难求,腰部及以下音乐人缺场次、少场地,市场供给存在“断层”现象。

健康的音乐产业生态需要“金字塔式”演出体系:顶层依托大型场馆承接头部艺人演出,发挥流量聚合效应;中间层通过更新城市的工业遗存、闲置空间等,打造中小型演艺空间,聚集常态化演出群;“基座”则是在公共空间设“音乐微空间”,供业余音乐人零门槛展示。

比如成都东郊记忆通过“顶流演唱会+地下乐队驻场”的方式,既维持流量热度,又培育本地音乐生态,让消费从“一次性爆发”转向“常态化流动”。

华晨宇演唱会馆外设置了“跟着演出去旅行”打卡点,现场推介青岛旅游线路


深挖“后市场”,发展“票根经济”,让“长尾效应”持续释放。


演唱会经济的本质,是城市以音乐为“社交货币” 与消费者建立情感联结。当消费链条覆盖衣食住行,数据资产反哺城市运营时,这场“音乐盛宴”才能成为拉动经济的“长流水”。

深挖票根价值,实现消费联动。目前,多数城市推出演唱会票根联动商家资源的优惠政策,通过探索“演唱会+”模式,突破“一次性体验”的局限,推动消费场景向全域延伸。

而分析听众购票渠道、跨城交通选择、周边消费偏好等数据,勾勒精准的需求画像,可以为文旅开发、商业布局等提供参考。

歌声不停!下一场,更精彩!让我们一起跟着旋律,“想唱就唱”!

文字:张芝萌

来源|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