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将如何改变公益慈善?多位专家学者热议
南都讯 记者王森 发自北京 4月1日,由中国慈善联合会主办的“十五五”慈善事业发展规划暨慈善智库建设交流会在京召开,会中,多位研究者与从业者对AI技术如何赋能公益慈善行业表达了观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健曾在走访调研中发现,数字慈善的加持下,对公益组织来说,AI技术能够批量处理繁琐的基础性工作,大大提高优化了公益组织的运营效能和工作流程。对公益项目而言,AI技术的介入提升了公益捐赠匹配效率与精准程度,更好地链接捐赠者和受益人,“AI+大数据”让每一份善意直达需求端。与此同时,AI技术的应用为助力“透明慈善”作出了更多贡献。他建议,开发适用于慈善行业的AI平台,像维基百科一样收录公益慈善相关的准确信息。
抖音集团企业社会责任部产品与运营总经理罗海岳表示,当前公益行业仍面临着公益组织及项目数字化转型慢、技术人员匮乏、应用场景落地难等问题。他认为,AI赋能慈善仍有不小的发展空间,抢抓AI风口的红利期,公益机构应在自己的领域解锁更多的行业应用场景,互联网公益平台发挥技术能力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双方共同携手打通公益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中山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如南提到,AI赋能下的慈善事业发展要树立好边界意识,加强隐私伦理保护、防治数据泄露,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从业人员数字素养提升方面齐抓共管,加强重点领域研判和监测,以高水平安全促进慈善行业行稳致远。
“不忘初心是AI赋能慈善的根本,技术是手段,以人为本是目的,我们要构建一个‘技术+制度+人文’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慈善,促进共同富裕、增进民生福祉。” 周如南说。
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韩俊魁提出,不能因过于强调技术思维和传播思维,而忽视项目思维。效率与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并非总是充分必要关系。此外,要关注AI赋能慈善在操作、流程、决策、生态、创新等不同层面的表现。在AI与慈善的结合点上,需要保持包容态度,允许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