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笨功夫 做真学问” 中文学科知名学者共论治学精神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方梦宇 通讯员 黄振新)文学史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核心课程,在中文学科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日,一场围绕如何开展文学史教学、培养中文人才的高水平交流会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举行。
活动由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文学院和浙江省松阳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高校和安徽省社科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等知名出版单位专家共聚一堂,建言献策。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项念东表示,本次会议正值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变革教育生态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传承刘学锴先生‘一辈子专注一件事’的治学精神,也要积极探索AI时代文学史教学的新范式。”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刘学锴出生于浙江省松阳县裕溪乡小槎村,曾任中国李商隐研究会会长。他用时30年,系统研究文学史上颇多疑问和争议的晚唐诗人李商隐,包括其诗文的收集、整理、校勘、笺注,生平的考证、评论,以及其接受史的梳理,完成了以《李商隐诗歌集解》《李商隐文编年校注》《李商隐传论》为代表的系列论著。2005年退休后,他又用了10年左右时间完成《温庭筠全集校注》《温庭筠传论》《温庭筠诗词选》三部大著。此次交流会上,由刘学锴所著的《谈治学》《刘学锴讲温庭筠》两部新书正式面世。
与会专家学习、传承老一辈知名文学研究者的品格和治学方法,并围绕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如何充分运用人工智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深入交流研讨。
浙江师范大学普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胡晓明教授、复旦大学查屏球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彭国忠教授、安徽大学吴怀东教授等与会专家相继分享了文学史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经验。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