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力=生命力!多吃硬食,血糖稳了、肠道通了、心情也好了
受访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 金晖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施婕
在多数人的饮食观念中,硬质食物常被贴上“难咀嚼”“难消化”的标签。然而科学研究发现,适度食用需要充分咀嚼的食物,不仅有助激活已退化的口腔功能,还能为全身健康带来多重益处。

现代餐桌上充斥着松软的面包、入口即化的炖肉和细腻的蔬果糊,这种“饮食软化趋势”正在悄然改变人类的口腔功能。日本东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咀嚼吞咽能力衰退与死亡风险上升存在关联,这也印证了日本民间“咀嚼力即生命力”的健康理念。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金晖表示,适当吃硬食,有助于维持口腔肌肉力量和颌关节的稳定性,对于保持咀嚼能力有一定裨益。在咀嚼硬质食物时,口腔中产生大量唾液,有助于清洁牙齿、中和口腔酸性环境,预防龋齿和牙周疾病。
适当吃硬食,还能预防代谢类疾病。日本新潟大学和大阪大学开展的一项研究指出,咀嚼效率下降可导致代谢综合征患病率上升。以糖尿病这一典型代谢疾病为例,研究证实,相较于软质食物,适当硬度的食物需要更充分的研磨和更复杂的消化过程,从而使血糖波动更平缓。值得注意的是,食物硬度高,人就会多咀嚼,进食时间延长,大脑因此有足够的时间接收饱腹信号,有助于防止过量进食,达到热量控制和体重管理的作用。
与我们通常的认知不同,硬质食物还有助于消化和吸收。由于唾液中含消化酶,充分咀嚼可显著提升唾液腺分泌量,从而促进消化。以全谷物、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硬质食物为例,通过增加咀嚼可以更好地促进纤维素的分解,还有助于预防便秘、降低肠道疾病风险。
吃硬食还有解压奇效,一项发表在瑞士《营养素》杂志的研究指出,增加饮食硬度,有助降低抑郁风险。研究人员发现,饮食硬度与调节情绪的营养素(维生素B6、维生素B12、叶酸、锌、镁等)摄入量呈正相关,但调整上述营养素的摄入后,食物硬度与抑郁风险的关系不变。这表明,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是食物硬度导致的咀嚼次数增加起调节作用。
金晖指出,倡导“吃硬一点”,并非鼓励大家挑战牙齿极限,去咀嚼极端坚硬的食物,而是提倡在日常餐饮中巧妙融入富有嚼劲、能有效锻炼口腔与消化系统的食品。比如,吃米饭、面条时,以熟而不烂为宜,让每一粒米饭、每一根面条保持恰到好处的嚼劲;吃全谷物、杂豆时,尽量保持其原始形态;针对特殊人群,婴幼儿辅食期可逐步引入苹果条等磨牙食物,老年人可选择烤麸、无糖坚果等兼具安全性与咀嚼需求的食材。还可以通过每日3~5次、每次持续30秒的咀嚼训练,获得更全面的健康益处。不过,有消化系统疾病、口腔疾病的人,饮食应遵医嘱,不可盲目吃硬质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