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结清68张白条 更要“结清”作风之弊

2025-07-28 11:22:00     阅读量:0

河南商水县袁老乡一对经营餐馆的老夫妻,近日终于在媒体关注下收回了被拖欠长达5年的2.8万余元餐费。这些欠款源于四五年前县粮食局工作人员下乡帮扶期间的消费,前后累计打了68张白条。漫长的讨债过程中,两位老人不仅店铺被迫停业,还因此积郁成疾。

下乡帮扶本应办实事、解民忧,却演变成让小餐馆为公务消费买单的尬剧。用白条与群众打交道,不仅透支了政府公信力,更寒了百姓的心。

从公务消费的逻辑来看,吃饭赊账的情况其实就不该出现。当地回应称,员工下乡每天都有餐费补贴。既然如此,那就应该现金支付或及时走财务报销程序,而不是让餐馆成为“财政周转”链条上的一环。

从五年拖欠到舆论曝光后迅速还款,这一反差还暴露出基层治理的选择性作为。在没有舆论压力时,欠款问题往往被搁置;一旦成为舆论焦点,相关部门便立即行动。这种“被动响应”反映出部分基层干部的惰性思维——问题不闹大就不急着解决。同时,白条长期未结清也折射出监督机制的缺位。如果村级财务能够公开透明,或上级部门定期审计,这类问题本可以及早发现并解决。

此外,68张白条涉及的2万多元餐费,其合理性也值得追问。帮扶人员是否确因公务需要产生这些消费?是否存在虚报、多报的情况?接待标准是否符合规定?因此,这笔欠款有必要进一步公开明细,接受监督,以确保公款使用的合规性。

68张白条虽然还清了,但当地基层治理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如果仅仅满足于还款,类似问题难免重演。当前,全国各地正在集中整治违规吃喝。最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第十二条明确要求“全面实行公务卡制度”。只有从制度上堵塞漏洞,在作风上正本清源,才能让基层工作回归初心,不让白条成为干群之间的隔阂。(周荣光)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