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答记者问|济宁多赛道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带动人才就业双突破

2025-04-16 19:36:00     阅读量:0

1



4月16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济宁市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第4场)解读《济宁市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实施方案》,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刘东利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

黄新平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一级调研员

蔡同芝 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刘慧敏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罗会涛 任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1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中国山东网记者


优质企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对促进济宁市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请问,下一步围绕推进工业经济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我市将采取哪些措施?


黄新平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一级调研员

市工信局将加力推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实施工业经济“倍增计划”,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加力提效,以工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扩容提质,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做优做强主导产业促进就业。主导产业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蓄水池”。我市出台了《济宁市标志性“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方案》,抓实“链长制”,聚焦15条标志性产业链、36条重点产业链,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带头发展壮大,培育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集中资源要素打造新能源、高端装备2个2000亿级,高端化工、新材料、食品3个千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2个500亿级“232”优势产业集群,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围绕五大领域19个重点方向,抢占发展新赛道,在人才引育和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工作中探索实现新突破。

二是培育壮大优质企业促进就业。优质企业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载体。我们制定优质企业年度培育计划,分层级分类别对入库的941家企业实施动态管理、梯度培育,力争省级以上优质企业300家以上,以夯实优质企业的底座供给更多优质就业岗位。同时,加大经营管理、产业创新人才引育,力争全年新增国家和省级人才工程项目10个以上。

三是强化运行监测分析保障就业。运行监测分析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保障。突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县市区,完善“日调度、周分析、月报告”三位一体监测制度,跟进发现生产异常、跟踪协调解决,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利润等主要指标增速好于全省、好于周边,走在全省前列,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用好市、县两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工作机制,起底式摸排企业在政策、要素、市场等方面的需求,强化“问题收集、台账入库、分级办理、限期销号”诉求闭环解决,确保企业问题“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力争全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400家以上,保障企业的蓬勃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2025年,省委一号文件专门部署产业发展。请问,下一步围绕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济宁市将采取哪些措施?


刘慧敏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局将促进农民群众高质量充分就业、提高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025年,我们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精准发力、多措并举促进农民群众高质量充分就业。重点从四个方面推进。

一、强产业促就业。一是壮大产业集群吸引就业。聚力打造金乡大蒜、兖州粮油、邹城食用菌、嘉祥豆种、泗水甘薯、梁山肉牛、微山淡水渔业、鱼台稻虾、任城农产品现代流通、曲阜玉米胚芽油、汶上芦花鸡等11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让乡村产业成为吸纳就业的“大舞台”。二是发展食品加工业吸引就业。启动食品产业发展三年行动,实行“链长制”“链主制”,“一县一主业”壮大任城预制菜等11个优势特色食品产业集群,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三是推动农文旅融合吸引就业。会同相关部门,大力培育泗水龙湾湖乡村旅游、兖州管口麦香田园农业综合体、汶上电商直播等新产业、新业态,持续拓展群众就业空间和经营性收入渠道。

二、建机制促就业。一是完善联农机制。健全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机制,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二次分配”等形式,促进农民群众稳定收益。二是积极探索盘活闲置资源。会同人社部门依托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盘活利用农村的院落、厂房、劳动力、优质农副产品等闲置资源,激发内生动力,实现农民致富、集体增收、企业发展三方共赢。三是持续推动城乡融合。探索打造镇村小微产业园,形成一镇一园格局,让产业在家门口转化,帮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三、建片区促就业。以“百区千村”三年行动为总抓手,年内新建2个省级片区、90个市级片区。其中市级片区涉及项目750个。到年底,建成304个市级片区,辐射带动三分之二以上村庄全域提升。引导农民群众参与片区项目施工、后期日常管护,拓展就业渠道,实现长期稳定就业。

四、提技能促就业。一方面,推行“订单式”“定向式”培训,主动与涉农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用工主体对接,实现培训与就业无缝衔接。选取部分镇村实施“师傅带徒”“团队带班”高素质农民培育试点,全年培训1万人次以上。另一方面,重点对现有的3.6万户脱贫享受政策人口、1475户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加大就业培训力度。统筹用好公益岗、帮扶项目,促进脱贫群众充分就业、持续增收,全力打好脱贫攻坚五年过渡期收官战。


济宁日报记者


妇女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请问我市在促进女性高质量充分就业方面有哪些具体工作举措?


蔡同芝

市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2024年,市妇联围绕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开展“巾帼就业创业支持行动”,大力实施企业赋能助企发展计划,以创业带就业;推行“妈妈岗”模式,为妇女提供灵活就业岗位8000余个;会同人社等部门开展女性专场招聘会40场次,提供就业岗位4万余个;实施“雏凤计划”,为1万余名女大学生指导就业创业;实施“致富领头雁”工程,培育近6000名女致富带头人;开展“巾帼科技助农直通车”活动,36万余人次接受技术培训。我市全链条服务推广“妈妈岗”、推动巾帼家政服务建设等相关经验做法,多次被省级以上平台推广。

下一步,市妇联将充分发挥“联”字优势,创新服务模式,充分释放创业带动就业“她”动能,助力构建以创新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生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精准施策,探索妇女就业创业的新路径。围绕促进家政服务提质扩容,深化巾帼家政进社区,推动“家政+托育”融合服务新模式,年内开展技能培训1万人次,打造规范化家政服务标杆;举办春风行动女性专场招聘会,推广“妈妈岗”就业新模式,根据需求定向培训育儿妈妈群体,实现家庭与就业“双平衡”;实施“雏凤计划”,为女大学生提供“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岗位对接”全链条支持,全年计划覆盖1.2万人次。

二是赋能升级,拓宽妇女就业创业新渠道。围绕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继续实施“致富领头雁”培育工程,年内计划培训乡村振兴女致富带头人5000人,带动周边妇女增收;开展“巾帼科技直通车”助农助企活动和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培训活动,邀请省内专家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并开展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提升妇女职业技能,促进妇女就业创业,助力妇女全面发展。

三是创新引领,激发“妇字号”活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围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开展“巾帼企业大调研”,精准对接政策、技术、资金需求,全年服务企业100家以上;搭建资源对接平台,推动“妇字号”企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促进稳岗扩岗;实施“女企业家领航计划”,鼓励企业向“高、新、智”方向发展。


济宁晚报记者


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千家万户。据了解,2024年济宁市有3个县市区、9家企业入选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具吸引力”榜单。请问,在吸引青年人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有关县区还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罗会涛

任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

近年来,任城区深入实施就业优先、人才强区战略,始终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深化“政策领航、市场导航、服务提升”三大行动,全力做好“引、育、用、留”等工作,聚力打造“青睐任城”人才品牌,2024年引育急需紧缺人才340名,吸引青年人才1.2万余人,引才总量居全市首位,入选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最具吸引力”城区10强。2025年,任城区将立足产业基础,发挥产业优势,持续优化就业环境,聚力打造高校毕业生就业首选地。

一是深化政策领航行动,推动促就业政策落地显效。持续加大吸引高校毕业生集聚任城的政策“砝码”,充分释放政策引领示范作用。加力落实各项援企稳岗等政策,多措并举激发经营主体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积极性。扩大见习单位规模,充分挖掘见习岗位。开展促就业政策集中宣传活动,进高校、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提升政策的知晓率、参与率。加强财税金融产业与就业优先政策的协同,推动各项政策加快落地见效、惠企利生。

二是深化市场导航行动,发挥校园招聘主渠道作用。紧紧围绕任城区“232”产业集群,依托主城区服务业优势资源,拓展实施高校“访企拓岗”,特色开展“职等你来”“百校千企促就业人才对接大会”等特色招聘活动。加强校地企合作引才,在省内外高校聘任校园引才大使,开展引才政策宣传和企业岗位推荐,不断扩大高校引才朋友圈。常态化开展“运河之都 智汇任城”校园招聘活动,全年组织校招活动20场以上。举办各类各类招聘100场以上,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充足岗位资源。

三是深化服务提升行动,助力毕业生就业扬帆起航。在高校及青年人聚集地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赋能中心和“扬帆启航”驿站,推动公共就业服务向前延伸,满足毕业生多层次、全方位、精准化服务需求,做好毕业生离校前后就业服务衔接。高质量办好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活动,确保新增青年就业见习340人、引进青年人才1万人以上。积极推行“政策找人,无形认证”方式,做好青年人才补贴审核兑现工作,增强青年人才留任的眷顾感。

我们相信,通过政策持续发力、服务不断优化,任城区将成为青年人才就业创业的沃土,实现与留任来任青年同频共振双向奔赴,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编辑:冯雯雯

审核:孙士恒、尹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