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鸣时评丨清明文化:延续千年的思念,点亮新时代精神灯塔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 张洋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这一源自上古时代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的传统节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清明文化,对于我们厚植家国情怀、凝聚民族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清明是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时节。“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在这一天,人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会怀着崇敬与思念之情,回到故乡,祭扫祖先的坟墓。一捧鲜花、几炷清香,寄托着对先人的无尽追思。这种家族祭祀活动,不仅强化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更是孝道文化的生动体现。它让我们明白,自己的生命是家族血脉延续的一环,从而激发我们对家族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清明祭扫革命先烈,更是对家国情怀的升华。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向烈士敬献花篮,默哀致敬,聆听他们的故事,能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今天的和平与繁荣来之不易,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披荆斩棘、奋勇前行。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此时也是人们亲近自然、拥抱生活的最好时节,投身大自然的怀抱,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植树。这些活动不仅让我们放松身心,感受春天的美好,更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踏青让我们领略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体悟生命的蓬勃力量;放风筝寓意着放飞烦恼,追求自由与希望;植树则饱含着对生命延续的期许,对生态平衡的守护。这些清明习俗,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得一方心灵的栖息地,重审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培育积极乐观、热爱生活的态度。
在新时代,传承清明文化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赋予其新的内涵和形式。一方面,要倡导文明祭扫新风尚。我们应摒弃传统祭扫中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易污染环境、引发火灾的方式,采用鲜花祭扫、网络祭扫、家庭追思会等绿色、安全、文明的方式,表达对先人的怀念之情。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清明文化的教育价值,将其融入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文化讲座等活动,让青少年在交流中了解清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传统习俗,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短视频等,创新清明文化的传播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清明文化。
“清明时节,追思悠悠;家国情怀,源远流长。”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缅怀先人,感恩先烈,亲近自然,拥抱生活。以传承清明文化为神圣使命,让这一古老的节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