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紧握“节水”之笔 共绘山清水秀新画卷



在东胜这片土地上,山川与城市相依,自然与人文交融。2025 年,在自治区党委 “六个行动” 的指引下,东胜区开启了新征程。其中,节水行动犹如一颗关键的棋子,在区域发展大棋局中占据重要位置。水,作为生命之源、发展之基,关乎着东胜区的生态平衡、民生福祉与经济腾飞。东胜区积极响应,全力推进节水行动,从理念普及到技术革新,从制度完善到全民参与,全方位、多层次地奏响节水强音,为建设 “三区四城” 筑牢水资源保障根基,让有限的水资源在高效利用中绽放无限价值,助力东胜区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健前行 。
今天,推出“六个行动·奋进东胜”系列报道第六篇——《东胜:紧握“节水”之笔 共绘山清水秀新画卷》。
俗话说:“水金贵,一滴掰成八瓣儿用!”
在东胜,田里铺着会“绣花”的滴灌管,工厂把废水“榨”出工业盐,小区家家户户盯着手机App比谁家用水少……从田间到车间,从政府到家庭,东胜人以“滴水必争”的智慧与决心,将“水瓶颈”化为“水动力”,为缺水型城市破解水困局提供了生动的“东胜实践”。
春灌不等人,王春桃却坐得安稳。
泊尔江海子镇的高标准农田下整齐地排布着滴灌管。只需要简单操作,这些滴灌管立刻就能“活”起来。“以前浇地像泼水,现在像打吊瓶。”他指着田埂说:“咱们这地势高、储水少。以前浇水是最麻烦的活儿,现在有了软体水窖和小喷头,旱涝保收,解决了大问题!”
如今虽少了汲水排队浇地的苦,却也多出一笔早先没有的钱。记者了解到,2024年东胜区高标准农田项目总共投资了525.4万元。
“划算吗?”记者问。
东胜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办刘欣航在田间拿起笔,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项目建成后,预计年节水量能达到26.58万立方米,粮食增产9.7万斤,新增产值达30万元,能够带动周边600多名村民增收。
近年来,东胜区在农业节水上做足文章。通过推广膜下滴灌、浅埋式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累计建设和推广节水灌溉面积4.6万亩。

节水不是“抠门”,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刘欣航站在田埂上,身后是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一大块集中连片、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农业灌溉设备提档升级,工业取水设备也有“智慧范”。
在高新区装备制造产业园源盛光电的超纯水站房内,一套精密的CORR系统正在高效运转,生产废水回收率达到90%。“通过技术升级,我们不仅能年节水217万立方米,还将结余的256万立方米水指标退还,供其他用水户使用。”企业负责人介绍道。
这边企业自主研发废水回收,那边废水处理配套工厂建设马力全开。
在高新区工业废水处理与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现场,高耸的吊机蓄势待发,废水单元处理系统主体结构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上游来水水质复杂,总溶解性固体TDS(含盐量)极高,还有高硅、高硬等难处理水污染物特征。为此,我们采用了针对性工艺,产生高品质回用水供上游企业使用,同时也能达到废水零排放目的。”高新区工业废水处理与再生水综合利用项目副经理吴迪向记者介绍,“项目计划8月30日通水,建成后每日可处理3.7万吨工业废水,实现 ‘零排放’,为晶澳光伏等企业提供稳定的水源。”
在工业节水的赛道上,东胜区一路奋进,中水回用、指标置换等妙招频出,显著成效有目共睹。回身漫步在东胜的大街小巷,“节约集约”“绿色低碳”也已悄然融入城市生态脉动。
从有效解决老旧管网“跑冒滴漏”问题,到大力推进园林绿化节水管网改造;从城市供水实时检测,合理调度调配水压水量到全年推广节水器具使用……东胜区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营造节水氛围,持续凝聚“惜水”共识。

不止于“被动节水”,东胜区更以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推动全社会向“主动节水”转变。
一方面,以“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为契机,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到节水、惜水、爱水、护水行动中来;另一方面,深入开展节水载体建设,强化示范引领效应,以点带面激发社会各界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积极性。截至目前,累计建成各类节水载体204家、东胜区机关单位100%建成节水型机关。“生态颜值”和“幸福指数”在“一盘棋”式水资源管理组织体系下同步提升,一幅“民生福祉节节高”的幸福图景在东胜区徐徐展开。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从“求温饱”到“求生态”,东胜人用一本节水账,算出发展新门道。今后,东胜区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节水优先”方针,深化多方协同联动,凝聚攻坚克难的强大合力,为促进转变为“生态兴而生活美”的节水型城市提供有力支撑。
(记者:傅雨维 通讯员:王俊清)
编辑:白慧敏 审核:田志强 朱少立 刘冬
校对:任施瑶
新闻热线:0477—8139311
投稿邮箱:dsb0477@163.com
声明:东胜区融媒体中心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对不遵守本声明者,本平台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