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安诊断转型困境:ICL企业消化重荷、卡位未来实录
文 | 医药研究社
走入深水区的迪安诊断,疲态越来越明显。
根据最新财报,2024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1.96亿元,同比下降9.04%;归母净利润-3.57亿元,同比下降216.2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3.80亿元,同比下降228.96%。这也是迪安诊断上市以来首度亏损,巅峰期该公司曾创下超10亿元净利润。

按照迪安诊断的解释,外界因素对公司发展的影响不小。“地缘政治、医改政策、行业周期、技术升级四个周期相互叠加,IVD行业处于大变局的震荡期和平台期。”
这种情况下,迪安诊断也在努力振作,认为“只做简单的调整优化和微创新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刷新战略、强化组织建设、升级文化价值观和管理模式”。新五年战略由此启动,在“产品+服务+数字化”模式、“守正创新”基调下,公司将进行全面升级。
可以说,当前的压力也是迪安诊断突破成长天花板的动力,但二者的转化尚在进行时。
业绩刷新下限,ICL企业到底有多难?
从财报给出的信息来看,迪安诊断利润表现刷新下限,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公司对应收账款计提信誉减值损失以及对子公司计提商誉减值准备。
财报显示,2024年,因行业竞争加剧以及产品价格下调等影响,部分子公司盈利水平未达预期,迪安诊断对该等子公司的商誉计提商誉减值准备共计约3.78亿元。
另外,截至去年年底,迪安诊断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的余额规模高达74.25亿元,占总资产比例达47.04%。因部分应收账款回款周期有所延长,公司年度计提的信用减值损失近5亿元。

应收账款高企也算是迪安诊断发展中的一个“顽疾”了。据统计,2019-2023年,公司的应收账款分别为33.3亿元、45.3亿元、62.9亿元、99.6亿元、80.5亿元,对利润的拖累作用日益明显。
而这一问题本质上也是行业特性、客户结构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为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室(ICL),迪安诊断的主要客户为医院、疾控中心等医疗机构。这类客户受财政预算、医保结算等制度影响,付款审批流程繁琐,回款周期通常长达数月甚至更久,易导致公司的应收账款自然累积。
当然,只谈应收账款等指标对公司利润的影响还是比较浅显。深入来看,迪安诊断难盈利也反映了市场红利萎缩、行业竞争加剧下ICL企业的经营现状。
或许正印证了那句“命运的馈赠暗中标好了价格”,过去几年的公共卫生事件既给ICL行业带来了爆发增长的检测需求,也一定程度上透支了相关公司未来的增长空间。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新冠检测等高毛利业务逐渐退出,ICL企业将直接面对业绩断崖式下跌的情况。据财报,2023年迪安诊断的净利润达到3.07亿元,同比大幅下降78.56%。而在2020-2022年,公司累计创造净利润超34亿元。
再来到2024年,公司进一步走入亏损泥沼,也一定程度说明了行业红利萎缩的影响短期难以消散,再叠加市场竞争仍在持续(根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截至2023年末,统计存续的独立医学实验室2721家,头部公司除了迪安诊断,还有金域医学、艾迪康等),医疗反腐、带量采购不断深化等因素,迪安诊断的经营面有了很大改变。
目前,迪安诊断正在将压力化为动力,一方面战略性放弃亏损或回款周期较长业务,另一方面开拓新兴市场、推进技术升级等。
短期来看,这些动作尚未带来明显经济效益,其实也是当前公司业绩下行的成因,但长期来看,企业后续的可持续增长也十分需要这些铺垫。
信心犹存,努力跑通“产品+服务+AI”闭环
虽然处在阵痛期,但迪安诊断对于未来的信心仍然是充足的。
迪安诊断董事长陈海斌在致股东信中表示:“短期市场波动可能持续,但在需求增长、政策推动、合作共建模式创新的多重作用下,医学诊断行业整体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行业集中化趋势明显,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平,拥有规模优势和平台效应、创新能力强的头部企业必将脱颖而出。”
简言之,目前迪安诊断的前进动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产业前景和自身优势。
就产业而言,随着医疗机构成本管控要求持续凸显,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AI加速赋能产业升级等,ICL领域的需求还将持续增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2021-2026年,我国ICL市场规模有望从222.63亿元增长至513.1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18.2%。
在此背景下,行业积淀深厚、规模优势突出的头部企业,往往能够率先获利。而作为ICL龙头,迪安诊断的增长基础也逐步夯实。
从业务结构来看,迪安诊断并非单纯地聚焦某一细分板块,而是立足产业链为医学诊断提供“服务+产品”整体化解决方案。
据财报,目前迪安诊断服务网络已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所在区域,为超过22000家医疗机构,提供4200余项医学检测项目(包括分子诊断、病理诊断、生化发光检验、免疫学检验、理化质谱检验及其他 综合检验等从常规到高精尖的检测项目),共获得134张国内外认证认可证书,检验结果被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认可。
另外,公司产品经销网络也覆盖了全国16个省市,拥有分子诊断、病理诊断、质谱诊断三大自有产品线,代理产品覆盖罗氏诊断、希森美康、法国梅里埃等国内外品牌产品超1300种,终端客户超4000家。
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扩张中,公司首创的合作共建和精准中心模式起到一定作用。财报显示,2024年,迪安诊断精准中心数量已突破90家,其中53家实现盈利,业务收入同比增长34%。另外,去年公司新增共建实验室67家,累计合作共建实验室数量700余家。

如此庞大的业务规模,可以说承载了公司未来的增长预期,但如何进一步释放其中的动能,挖掘潜在的商业价值,还是一个难题。
目前迪安诊断践行的一大方法论就是实现“产品+服务+AI”闭环,对外包括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数字化服务体系建设、病理诊断智能化等,对内涵盖实验室运营系统、企业级AI办公新生态等,进而实现“整合式创新”,做厚客户价值,同时降本增效。
可以看出,迪安诊断具备前瞻性发展眼光,当前AI医疗也的确是大势所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数据统计,我国AI医疗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88亿元,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接近300亿元,未来五年增速仍将保持在25%以上。
而且,公司也拥有“入场券”,即庞大自有数据与行业Know-how,构成了布局AI的竞争壁垒。但现阶段的挑战仍然突出。
众所周知,真正跑通AI医疗商业模式的企业没有几家,主要问题在于技术深度不够、研发资源有限等。
而对于处在亏损状态的迪安诊断来说,目前要做好AI方面的技术沉淀,并将其融入业务运营的方方面面,显然并不容易,同时AI医疗方面的行业比拼也形成一定干扰。
迪安诊断深化数智化转型究竟能创造多大价值,还是一个未知数。
结语
迪安诊断的战略收缩与创新投入反映出行业转型期的现实困境:既要消化历史包袱,又需为未来卡位。
好在,医疗诊断的长期逻辑未变。人口老龄化、精准医疗深化、基层医疗需求释放,仍为ICL赛道注入确定性。
不过,新挑战也已经浮现,即如何将规模优势转化为技术护城河,在数字化探索中,找到商业价值与临床价值的平衡点。迪安诊断需要标准答案,整个行业其实也需要参考范例。
- 本文分类:实时讯息
- 本文标签:亿元 迪安 公司 行业 医疗 应收账款 财报 净利润
- 浏览次数: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5-04-25 08:36:00
- 本文链接:https://m.qckvzv.cn/news/2B0OkA30e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