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重庆珍档|星光灿烂院士三兄弟

2025-03-31 07:54:00     阅读量:0

新重庆-重庆晨报

□贾昭衡

在中国医学辽阔的星空中,有三颗耀眼夺目的星斗:中国工程院院士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他们是同胞三兄弟。

笔者曾多次采访从陆军军医大学(原第三军医大学)走出去的院士三兄弟,熟知他们众多生动的故事。

梅花香自苦寒来

三兄弟聚会于医学这片原野,纯属偶然。

20世纪40年代初,在长沙读完高中的黎介寿、黎磊石兄弟,分别考取了重庆机械化学校和东方语言学校。可他们给在南昌一医学院当助教的哥哥黎鳌写信,希望其资助路费时,黎鳌当即回信:“你们不如先到我们学院当练习生,等待机会报考我校。”于是,两兄弟到了江西。一年之后,双双以优异成绩叩开了医学院的大门。

当时的中国战乱不息、通货膨胀,拖家带口的黎鳌薪水低,节衣缩食地帮助两个弟弟。那一年,两个弟弟要到医院实习,却没有一身像样的衣服。兄弟俩不忍心再拖累哥哥,便悄悄跑到医院的献血窗口,这才勉强买了一套像样的衣服。

20世纪40年代末期,南昌的这所医学院被人民解放军接管,并与第四野战军医学校合并为第六军医大学,后又迁到重庆,与第七军医大学合并,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黎鳌当上了附属西南医院普通外科的副教授,而黎介寿和黎磊石则在1948年毕业后,成为南京中央医院的医生,这所医院后来成为原南京军区总医院。

经历过苦寒的梅花,开始在医学的原野上散发出独特的幽香。

壮志凌云比翼飞

1958年,41岁的黎鳌临危受命,毅然离开已从事了17年的普通外科专业,站到了一条崭新的起跑线上。他和同事肖光夏、胡嘉念一起,在西南医院组建了解放军第一个烧伤科。

不久,重庆第二钢铁厂6名大面积烧伤伤员被送到西南医院。那时,国内的烧伤医学是一片尚未开垦的荒野。对于烧伤伤员,重的没法治,轻的不用治。为啥?大面积烧伤,多年没有一个救活的。轻度烧伤处理一下,伤员依靠自身抵抗力就可痊愈。

初出茅庐,一下要治疗6名大面积烧伤伤员,一时让黎鳌和同事们压力山大。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大伙儿为伤员做了伤口处理后,便端个凳子坐在病床旁,仔细观察伤员的伤情变化,随时记下各种数据;肚子饿了,就让工作人员把饭菜送到病房。白天有空,便钻进图书馆去查找资料,现炒现卖。

整整两个多月,黎鳌和同事都在病房里送走最后一抹晚霞、迎接最早一缕晨曦。最终,6名一只脚已踏进地狱之门的伤员,硬是被“抢”回到了光明世界。此后,烧伤病人便源源不断地送到这里。

1960年,全国烧伤学术会议在第三军医大学召开。此后,三医大治疗烧伤的名气一下子从歌乐山下飞向了大江南北。后来,黎鳌和同事们冲破重重浓雾,一直继续着探索的脚步。随着烧伤科不断发展,最终升级为解放军烧伤研究所。

大哥在前头摘取了一片灿烂的云霞,这也激励着两个弟弟扇动起高飞的翅膀。

二弟黎介寿一门心思攻起了肠瘘这一难题。经过反复探索,他茅塞顿开:危重患者入院时,身体极度虚弱,这时弄上手术台,当然经不起折腾。能不能先精心护理一段时间,待体质恢复一些后再做手术呢?于是,他决定通过深静脉输入高浓度营养液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在患者锁骨下切开一个小口将导管插入上深静脉,这是人体要害部位,风险极大。为解开难题,他一头扎进实验室,做了数不清的实验,直到有了把握。

奇迹诞生了,“深静脉营养法”大大加快了患者体质恢复的速度。结果,一个个患者顺顺利利渡过手术关,微笑着跨出了医院大门。

河南永城的小伙子窦宝坤患肠瘘后,体重被折磨得只剩47斤,连说话都没了气力。送进医院时,母亲哭成了泪人,担心这就是生死之别。主治医师黎介寿为观察病情,在病人床前一坐就是三四个钟头。哪怕瘘口再臭,黎介寿也从不戴口罩,他说:“戴上口罩容易引起病人反感,认为你嫌弃,情感上有隔阂,不利于病人配合治疗。”

摸清了病因,他随即制定出最佳治疗方案。奇迹诞生了:那天,当病愈后的小窦满面红光跨进家门时,母亲一下怔住了,迟迟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幕,最后又高兴得“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此前,治疗肠瘘最有特色的国家,患者的死亡率也是20%,而黎介寿则把这个数字减少到9%,帮助我国的肠瘘治疗走到了世界前列。

三弟黎磊石从事内科,看到两个哥哥屡有突破,他也不甘落后,参加农村巡回医疗队时,发现农村青壮年中肾脏病发病率很高,于是决定把此当作自己的主攻方向。实践中,他发现单纯用中医或西医治疗效果均不理想,便开始探索中西医结合的路子。经过数年废寝忘食地苦研,他用中医和西医这两柄利剑组合成的剪子,剪开了肾脏病研究和治疗中的一道道坚韧难题,慢性肾炎治疗的有效率达85%,相比别的先进国家60%的治疗有效率,跨越了一大步。他和同事们在这方面先后取得13项研究成果,其中“狼疮性肾炎的治疗”等5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硕果累累的三兄弟,分别担任了解放军烧伤、腹部外科和肾脏病三个研究所的所长,成为各自行业的领头人。

登高壮观天地间

三兄弟并不故步自封,他们“登高壮观天地间”,眼光投向了更高目标。

为使烧伤研究打赢一场立体化的攻坚战,黎鳌奔走于军内各大烧伤研究单位,组织烧伤研究大协作。1985年,由三医大牵头组织的全军大协作成果“烧伤的研究”,捧回了“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奖状。同年秋,经国际烧伤学会主席波什维克教授提议,来自美、英、法、德和中国等的250多名学者会聚重庆,举行国际烧伤学术交流会,黎鳌担任大会主席。当各国学者涌进黎鳌创立的全军烧伤研究所参观后,许多人眼里的问号,拉成了一个长长的惊叹号。2004年,中央军委授予全军烧伤研究所“模范军事医学烧伤科”荣誉称号。

黎介寿也以坚实的脚步迈进。1991年,他成功为杭州女青年陈航实施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使其成功生下一女婴,成为世界上首个完全依靠营养支持怀孕、生育的“无肠女”;2003年10月,他成功完成亲体供肠移植手术,全面进行了对肠功能障碍的系列研究,牵头完成的“肠功能障碍治疗”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鉴于他所领导的团队取得的不俗成就,2014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公告,将紫金山天文台2007年3月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92178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黎介寿星”。

三弟黎磊石1986年初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任客座教授时,发现这里每个实验室,都闯入了分子生物学这一纵深领域,而国内还在器官、细胞水平上蹒跚而行。紧迫感油然而生的他,跑去图书馆借回资料,整整三个月闭门不出,硬是啃完了一大摞专著。回国后,一份把分子生物学引入本科的规划急速拟就;一名名出国学习分子生物学的骨干很快启程……此后,他领导的团队首创IgA肾病分型治疗,革新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创造了斜角进针法,治疗成功率达99.7%;在国际上首创霉盼酸醋及普乐可复治疗狼疮性肾炎;成功创造了免疫吸附疗法治疗脂蛋白肾病。

1990年夏,黎磊石当选为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成为该权威学术机构的第一个中国人。之后,他还获得由中央军委颁发的一等军功章。

只留清气满乾坤

三兄弟闻名遐迩,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独树一帜的学术地位。他们还用宽厚的肩膀,奋力托举了一个个后起之秀。

笔者早年在三医大工作时,曾多次采访黎鳌教授及其弟子和亲属,得知黎鳌常常精心指导弟子搞出研究成果,却一次次提笔把自己的名字从首位挪到最后,甚至一笔抹掉。

三兄弟在这方面的故事实在太多,这里仅讲笔者亲历的一件往事。

1986年9月,笔者到上海出差,决定借机去南京采访黎鳌的两个弟弟。为此,黎鳌专门为我写了一张介绍便条。哪知,当我好不容易找到正在病房忙碌的黎介寿时,淡泊名利的他竟连哥哥的面子也不买,一口回绝了我的采访请求。无奈之下,我只好采访他的同事和弟子了解情况。

所幸,老三黎磊石虽也很少接受采访,但却给了大哥很大的面子。一个月光如水的秋夜,我如约走进黎磊石教授简朴的实验室。墙上一幅“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条幅,使我顿有所悟。花甲之年的黎老打开话匣子,讲到了动荡岁月经历的磨难,讲到了进取路上经历的险阻,讲到了科技新时代面对的挑战……

最终,我的中篇报告文学《黎氏三杰》发表在三兄弟故乡湖南的《芙蓉》文学杂志上。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如今,院士三兄弟虽然先后离世,但他们以一生的情怀,对这一千古绝句,做出了最生动的诠释。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